徐菲++鐘蕾++陶韜++樊建飛
“村干部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怎么辦?”
“換掉!”時任江夏區委書記汪祥旺斬釘截鐵地說。
這是2015年武漢電視問政現場的一段對話。去年以來,江夏區15名不勝任、不稱職的村級黨組織書記被果斷調整,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7月9日,記者到江夏區走村入戶,還有一些新的發現。
選優配強后進村“領頭雁”
走進江夏區大橋新區何家湖村,村“第一書記”盧平正在和村干部商量籌資修路的事。
“修通了這條水泥路,大車都可以進村了,毛豆就好賣了。”一個村民連連對記者夸新來的“小盧書記”有本事、有魄力。
盧平原是江夏區委政法委辦公室主任,今年5月,她被選派到何家湖村擔任“第一書記”。該村有一條村民出行的泥巴路,因資金困難,拖延多年未修建。盧平到任后,與村干部商量,籌資20余萬元修好了1.8公里水泥路。
該村支部書記李敦明說,以前,何家湖就是一個“信訪村”。盧書記來了以后,既為村里修了路又建立財務公開、干部值班制度,村民辦事方便了,群眾心氣順了,老“上訪戶”也不去上訪了。
去年以來,該區54名政治素質好、帶富能力強、工作經驗豐富的“能人”到軟弱渙散村擔任書記,28名區直單位優秀年輕干部被下派到軟弱渙散村擔任黨組織“第一書記”。
瞄準后進村“關鍵問題”
江夏區金水辦事處四行大隊村支書周順全樂呵呵地說:“區農業局對口幫扶我們村后,推廣‘蝦稻共作模式,很受群眾歡迎。”
該區農業局10名農業專家與28戶群眾結對聯系,手把手地教。推廣“蝦稻共作”模式后,畝產可增加800多元的收入,群眾的日子好過多了。
部門幫村,關鍵是要幫到點子上。
江夏區委實行領導掛點,黨政部門聯“軟”村,幫助建強班子;經濟部門聯“窮”村,幫助扶貧解困;政法部門聯“亂”村,幫助穩定一方;涉農部門聯“產業村”,幫助做強產業,有針對性地幫助解決重點難點問題。
11名區委常委分別示范聯系1個情況復雜、問題較多、轉化難度大的軟弱渙散村,帶動30名區委領導掛點聯系。30個區直部門,分別對口聯系28個軟弱渙散村,幫助整頓轉化。區級領導和部門的聯動幫扶使28個后進村實現轉型升級的“撐竿跳”——各部門幫助制定產業發展規劃60余個,協調各類項目資金3000多萬元。
推動后進村規范運行
“以前村干部半天種地半天務農,群眾辦事找不到人,現在,每天都有人值班,作息時間和行政事業單位一樣。” 李敦明說,“違反值班紀律的,將被扣除當月的績效工資。”
在四行大隊的村部大門口,貼著“第一書記”楊鳳麟、書記周順全的聯系方式和值班時間表。
為保證制度的落實,區委還組建了6個巡回督查組,對28個軟弱渙散村每周巡查1次。有了值班制度,村干部就有了壓力,沒有誰敢去碰釘子。
如今,江夏區建立了村級財務公開、“三會一課”、黨員民主評議、處置不合格黨員、活動陣地管理使用、村干部坐班值班等新規10項,村干部履職不規范、基層黨組織工作不常態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