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孫苗++冮濤
第一次了解到滬通長江大橋是在電視上。
2014年6月22日,央視將鏡頭聚焦滬通長江大橋,全程直播牽動著億萬觀眾神經的28號主塔墩鋼沉井——這一當時世界上最大體積沉井基礎的出塢浮運。
作為世界跨度最大公鐵兩用斜拉橋的基礎,28號墩沉井最終的使命是固若磐石地支撐起滬通長江大橋巨大的橋墩和橋梁。而怎樣讓它在湍急的江水中精準下沉,這一史無前例的建設項目考驗著建設者們的智慧和能力。
一年后,趁著風清氣朗的好天氣,懷著敬仰之情,記者一行來到一派繁忙景象的滬通長江大橋工地,走進28號墩沉井的施工現場,走近項目背后的“總指揮”——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滬通長江大橋項目部常務副經理高振東。
用專業創造奇跡
2014年6月21日凌晨,位于江蘇張家港市的中鐵大橋局滬通長江大橋項目部燈火通明,對項目部的每一個人來說,這注定是一個不眠之夜,此時的高振東仍在28號主墩鋼沉井制造的船塢內調度指揮。
3個多月前,中鐵大橋局中標的滬通長江大橋HTQ-2標正式動工開建,其中主航道橋為主跨1092米的雙塔五跨斜拉橋,建成后將成為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公鐵兩用斜拉橋。
刷新記錄的背后是工期緊、技術高、難度大等現實問題。按照傳統的沉井制造浮運方案,耗時費力,而整座大橋的建設工期僅有四年半。針對這一情況,高振東帶領團隊研究制定了28、29號主塔墩鋼沉井工廠制造、出塢浮運方案。28、29號墩鋼沉井長86.9米,寬58.7米,高度分別為105米和115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體積沉井基礎。從空中俯瞰,這兩座“巨無霸”的鋼鐵建筑就像兩塊巨大的蜂窩煤,其出塢、浮運和定位等一系列技術上的難題,等著高振東團隊去攻克。
為了使重達1.5萬噸的“巨無霸”順利浮運到11公里外的預定橋位,高振東帶領他的團隊深入研究沉井出塢、浮運全過程的關鍵控制點,結合浮運時長江汛期流速、漲落潮等實際情況,提出28號墩鋼沉井在長江主汛期流速大的前提下,漲潮時出塢浮運,落潮時掉頭,以便拖輪更好地控制沉井。
然而,滬通長江大橋主墩施工水域江面浪大、流急,江面來往船舶繁忙,“巨無霸”到位后,必須及時固定。為此,在鋼沉井加工制造的同時,高振東團隊通過計算分析、研究論證,創造性地提出了“錨墩→錨樁”的錨碇系統,即采用8至10根每根直徑3.5米、長53米的鋼錨樁作為主錨,8個預制的每個860噸的混凝土重力錨作為邊錨,共同組成主墩鋼沉井的錨碇系統,牢牢固定住鋼沉井。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22日,是氣象上的天文大潮,滬通長江大橋迎來了28號主墩鋼沉井出塢浮運。高振東親自坐鎮沉井頂面,經過2個多小時的江上遷徙,這座約15層樓高的鋼沉井在8艘拖輪的“前拱后衛”下,順利出塢浮運至墩位。此時距滬通長江大橋開工還不到4個月。當高振東從沉井上下來時,聲音已然嘶啞。彼時,他的腦海中只有一個念頭——睡覺。
如今,大橋人正通過混凝土澆注,使沉井進一步“長高”,最終總高將達到105米,成為滬通長江大橋最堅實的“定海神針”。
用責任鍛造隊伍
“他太累了。”這是中鐵大橋局滬通長江大橋項目部黨工委書記黃漢平見到記者說的第一句話。在黃漢平的眼中,高振東是一個有責任心,敢于擔當的人。“正是這樣一份責任,讓他比起一年前,消瘦了許多,兩鬢也染上了白發。”
2014年10月28日,即28號墩鋼沉井成功浮運4個月后,29號主墩沉井在長江流速較小的情況下采取高平潮時出塢浮運,用了不到4個小時順利浮運到位。
就在大家歡呼慶賀的時候,高振東一個人踏上了回家的路。沒有人知道,在浮運前的關鍵時期,他83歲的老母親因意外跌倒,股骨頭粉碎性骨折臥床不起,面臨著癱瘓的風險。為了不影響項目的推進,他將所有的擔憂和愧疚咽到肚子里,拜托在老家的姐姐照顧母親,自己則如常工作,直至29號墩鋼沉井順利就位。
采訪時,項目部一分部總經濟師沈惠榮打開自己手機上的微信,一張張高振東凌晨檢查工地的照片映入記者的眼簾。沈惠榮介紹,項目部建立了一個名叫“1092之家”的微信群,大伙兒起床時會看到群里高振東夜查工地的照片。尤其是冬夜,江上寒風凜冽,當大家鉆進暖和的被窩時,年過半百的高振東仍在工地上檢查,隨時應對突發問題。
高振東用自己的行動,為團隊詮釋“責任”二字。憑借自己多年的項目管理經驗,高振東在項目管理上,落實質量“三檢制”,創新性地推行以WBS(工作分解體系)為基礎的項目管理措施,按照施工工序、分部分項工程,編制了4000余項大項產品清單,并落實崗位責任矩陣。
“安全建橋,建安全橋”,記者登上29號墩鋼沉井頂面時,首先看到了這八個字,這是高振東一貫堅持的要求和標準。他提出創建“標準化項目部”、“標準化工地”和“安全文明示范工地”。高標準嚴要求的管理下,項目開工建設400余天,實現安全零事故、質量零缺陷、環保零投訴的目標,項目部榮獲“第四批全國建筑業綠色示范工程”。
用大愛溫暖民心
頭戴安全帽,一身工作服,鞋底已經有些磨損。記者見到高振東時,他剛從沉井上下來。1982年8月,高振東從武漢鐵路橋梁學校鐵道橋梁專業畢業,被分配到鐵道部大橋工程局第四橋梁工程處從事技術工作。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員到一級職業項目經理,他走過了33年。
在剛剛結束的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先進個人的評選中,高振東榮獲“火車頭獎章”,這是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在鐵路建設系統頒發的最高級別獎項。高振東說,這不是我一個人努力的成果,是集體的功勞。
如同記者最初提出采訪邀請時,他一再地推辭,“我平時接受采訪的機會很多,我們項目部還有許多優秀的年輕人值得采訪報道。”
選擇做橋梁建設者,便是選擇了遠方。常年在外工作的高振東,有時一個月也很難回一次家,他將對親人那份關愛傾注到了員工身上。
高振東說:“只有解決了員工的后顧之憂,員工才能安心工作。”
2006年,高振東任職中鐵大橋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看著上漲的房價,怎樣讓職工買得起房成了高振東的一塊心病。那段時間,他經常到南京市政府,向有關領導匯報情況。終于,他拿到了單位自建房的“通行證”,趕上了集資建房的末班車。此次建房,解決了1000多名職工的住房問題。
同年,南京市出臺社保新規。為了讓職工“老有所醫、老有所養”,高振東多次召開班子會議,一次性拿出3000多萬元解決退休職工的社保問題。
2008年,出任四公司黨委書記的高振東提出在南京買下100畝地,投資成立了物流公司。這不僅解決了100多位職工家屬的就業問題,而且每年為公司增收上千萬。說到這些“往事”,高振東的同事們無不樹起大拇指,慶幸自己遇到這樣一位心系民生的好領導。
采訪結束已是日暮時分,高振東又匆匆趕去工地。他的身后,浩浩蕩蕩的長江奔涌東去,記錄著他30多年的工作軌跡。自1996年擔任項目經理以來,他參與了蕪湖長江大橋、襄十線漢江大橋、澳門西灣大橋、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四橋、馬鞍山長江大橋等8座橋梁的建設。今年54歲的高振東說:“中國在哪里建橋,哪里就是我的戰場。”
(責任編輯 何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