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菲
6月9日凌晨,河北肅寧一陣槍聲,讓精神病人監管問題再次引起社會關注。
全國有1600萬重癥精神患者,僅有20%得到及時醫治,80%散落于社會,精神病人肇事率達10%……這是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偵查系副主任廖志紅列出的數字。
精神病人監管一直是社會治理中的一大難題,武漢也不例外。
為解決這一棘手問題,常青花園第三社區探索構建“精神病患者家屬依賴聯盟”,搭建精神病人家屬互助平臺,為困難家庭給予幫助。
互助網格架起溝通橋梁
“對精神病患的關愛、幫助,依賴單個的家庭絕對不夠,要建立一個供精神病患者家屬溝通的平臺。”第三社區書記胡娟說。
2014年9月,第三社區進行了第一次分享會。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病患家屬從一言不發到逐步打開心扉,聊起了平時不輕易對外人講的家事。“我兒子一到下雨天就發病,也不曉得是什么原因。”“我姑娘也有這個情況,聽醫生說是因為精神病人對氣壓的變化很敏感,換季、天氣變化,都會刺激他們……”家屬們傾吐苦澀、釋放精神壓力。
互助網格架起了病患家庭的溝通橋梁,同時也搭建了一個互助平臺。
社區精神病患者家屬王師傅提到上一次他姑娘發病時說:“多虧了樓下楊嫂子送來了鎮定藥,要不然不知道還會出什么事”。
據了解,通過這種溝通平臺,社區精神病患者家屬建立起了10余個互助幫扶小組,哪家精神病人發病,都能做到“一呼百應”。3年來,常青花園第三社區沒有發生一起精神病患者肇事事件。
促膝傾聽叩開患者心扉
促膝傾聽,是第三社區工作者們叩開精神病患者心扉的“殺手锏”。2013年的一個周末,胡娟就成功用“話療”法打開了一名患者的心扉。
2013年夏天,窗外電閃雷鳴,50年一遇的大暴雨正襲擊江城。窗外忙下雨,窗內忙催促。“胡書記,快幫幫我吧!我兒子發病了,控制不住……”社區陳師傅在電話中向胡娟“求救”。胡娟急忙趕往陳師傅家中,推開門,只見屋內一片狼藉。陳師傅兒子的情緒非常激動,不停地摔打餐具,大聲喝罵,現場情況十分緊急和混亂。為讓病患冷靜下來,胡娟毫不猶豫地坐到了患者身邊,握住患者的手,耐心傾聽病患語焉不詳的嘟噥:“雷、轟、打我……”“打雷了,你很害怕,是嗎?不要怕,我來幫你。”胡娟聲音輕柔和緩地問道,并不斷輕輕地點頭,凝視著患者的眼睛。幾輪對話后,患者終于安靜下來,精神狀況有所好轉。
在走訪和“話療”過程中,社區工作人員及時掌握了患者情況、穩定了患者情緒,并協助家屬準備醫療診斷資料,為精神病患者日后治療建立起詳實的第一手資料。
常態走訪解決生活難題
掌握精神病人家庭狀況、及時排憂解難是社區工作人員的重要日常工作。患者鄧某一家,是受惠者之一。
家住三小區的精神病患者鄧某,抽煙、喝酒等不良嗜好一樣不落,賒賬買煙酒是家常便飯,孩子還在上中學,這讓依靠鄧母微薄退休金維持生活的家庭雪上加霜。了解到鄧家的情況后,社區立即為鄧某申請藥物補助,替其準備參加高考的孩子準備學習資料,還聯系報社等相關部門為其申辦貧困家庭幫扶金……
在社區的幫扶下,鄧母壓力緩解了,生活不再那么悲觀,對兒子的照顧也更加細心。看到兒子已有幾個月沒有發病,老人臉上終于出現了久違的笑容。
胡娟說,“社區精神病患者依賴聯盟”現在真正成為了精神病患者和家屬們的“心靈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