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達隆
親戚朋友總是要走動的,神明總是要拜的,祖先總是要祭奠的,女兒總是要出嫁的……而這一切的風俗禮俗,對閩南人來講,都離不開一個器具:漆籃。漆籃誕生于普通鄉民在日常生活中對于美和體面的需求,這讓它從一個簡單的竹器開始,在工藝之路上,繼續向前進化,直到獲得光亮膩滑、雕龍畫鳳的隆重,才匹配得上人們獻祭時對神明的敬重,走親訪友時對體面與心意的表達。
仙鄉中的漆籃村
仙夾鎮舊稱仙鄉,位于永春海拔最高的天柱山中,離永春縣城大約十來公里距離。去仙夾的路并不好走,沿著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向上也要走上幾十分鐘。古時候,這里山高林密,虎狼出沒,甚為荒涼,一直到1958年才修建了第一條通往山下的公路。仙夾的交通不便,也讓這里的經濟一直沒有得到更好地發展。按閩南本地的說法,如果永春是山區,那么仙夾就是“山區中的山區”。而就是因為耕作條件有限,山中又盛產竹子,才間接促成了漆籃工藝在仙夾的發展。
進入龍水村,隨處可見漆籃文化的宣傳、展示及各種各樣的標語,讓人立刻感受到漆籃文化的在地影響。在進入村莊的必經之路上,兩座修葺一新的建筑格外顯眼,建筑的外觀被涂上了傳統的朱紅色,匾額描上金字,散發出剛剛經歷過裝修的氣味來。其中一棟曾經是村子里的私塾,現在是村委會與漆籃文化展示館公用的辦公樓,另一棟已經進入工程收尾階段是漆籃博物館。村子里的村民聽說我們是要來探訪漆籃的,指了指遠處,讓我們一定要去看那個雕塑。幾年前,村里為了明確漆籃在龍水村中發展的重要地位,在村中落成了一個“天下第一籃”的雕塑。在這只有一千多人的村子里,種種標志都訴說著漆籃這張文化名片對于這座村子的重要意義。
漆籃在仙夾的歷史則要追溯到四百年前。《永春縣志》中有文字記載:“明正德年間(1506-1522),西向(仙夾舊稱)龍水的油漆匠,把傳統產品竹籃和竹盤的胚件放在石灰水中煮后,晾干抹上桐油灰,表以夏布,涂上生漆,制成漆籃,使之堅固耐用。后逐漸改進,在漆籃的提柄、籃蓋、籃體上精心裝飾圖案,雕花繪畫,經過30多道工序最終制成漆籃。”村子里制作漆籃的傳統一直保留到現在,盡管現在已經不復幾十年前家家戶戶作漆籃的光景,但仍然有不少村中人以編制漆籃為生,據幾年前的統計,能有數百號人,整個仙夾人數則更多。對龍水村人來說,制作漆籃是長久以來最平常不過的工作。
日常器具也要追求美與體面
龍水村雖小,制作出的漆籃在整個閩南卻有著響亮的名號。漆籃是一種傳統而隆重的象征,雖然現在對漆籃的需求和看法有所淡化,但若是涉及嫁娶、壽宴、小孩滿月、周歲等“大事”,漆籃依然需要在整場慶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龍水漆籃,則以堅固精美,結實牢靠著稱。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漆籃大部分都來自龍水。
最早的漆籃,是人們平時用來盛裝生活用品的器具,人們走親訪友、生活起居少不了它。而漆籃后來功能的演變,則與閩南地區風俗習慣多樣有關:人們將“三牲”“五牲”等供品放入漆籃中,祭祀祖先與“天公”;若是嫁娶,則放入各種聘禮;若逢壽誕,則是各種面線、雞蛋;而又因為閩南人好排場、喜熱鬧,這些用來擺放貢品和聘禮的器具怎么能夠寒酸?于是人們便找來工匠,以傳統形式,上桐油、描花鳥、安金朵,在工藝上不僅可以防止湯水不慎打翻而滲漏,漆籃的外表更顯得派頭大、面子足,于是漆籃便在閩南一帶受到追捧,從而逐漸演變成為各式各樣華麗的漆籃。
雖說漆籃曾經是日常用品,但工藝上卻極為考究。在從漆籃的工藝上說,主要分為竹編、油灰、漆畫三大類工序,若要將每種工序進行拆分,可以細化至三十多個步驟,一個漆籃從開始進行竹編到最后成型要花上一個多月的時間。在龍水村,這三門工序在村子內部就能制作完成。自古以來,漆籃技藝作為龍水村人“賺吃”的手藝,大都是郭姓族人父親教兒子,媳婦進了門往往又跟著丈夫學,于是在偏僻的山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會一手,進而形成完整成熟的工藝鏈,不用出村子,就能把各種類型各種型號的漆籃制作完成。這樣的制作傳統,也培養了村子里一代又一代的手藝人。
傳統的延續與留存
作為現在漆籃文化的主要推手,郭志煌回憶起那段歷史時還歷歷在目。上世紀80年代,漆籃制作進入最為普遍的時候,“當時龍水村成立了合作社,上千人集體做漆籃,場面可以用壯觀來形容。”郭志煌說。
上個世紀60年代,隨著漆籃工藝和行業的發展,當地的漆籃工匠自發組織成立了漆籃聯合社,通過“吃大鍋飯”的方式繼續推動漆籃行業發展。村民們還加入了當時政府創建的集體企業,并帶徒授藝,讓龍水漆籃行業盛極一時。
一直到70年代,當地村民在龍水村辦了漆籃加工工廠,但到了改革開放初期,因為沒有跟上市場開發,導致經濟效益放緩,讓大部分以漆籃制作為生的龍水人放棄了這個傳統行業,選擇外出到城市淘金。2011年,當時已經在深圳打拼了20多年的郭志煌回到家鄉,才重新喚起家鄉人對這項技藝的傳承。“如果我們不做,就真的沒有人能夠繼續做下去了。”郭志煌說。當時在深圳做生意的他做出了取舍,在家里人的質疑聲中選擇了回鄉。
他開始接手家鄉的漆籃制作公司,但如何讓日暮西山的傳統行業重新有所發展,才是最重要的事。他曾經雇了幾輛大巴車,帶著村里的老藝人到安溪探訪藤鐵產業,到省內各地做交流。最后,郭志煌決定將漆籃向工藝品方向轉移。郭志煌相信,只有賦予產品更高的收藏價值,讓漆籃在市場上真正有一席之地,才能從根本上讓手藝人獲得更多的收入。盡管現在年輕一代已經逐漸遠離漆籃,但卻不意味著傳統會消失。在時代更迭的陣痛期,傳統手藝只有不斷革新才會找到屬于自己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