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本刊記者 張立人
自黨的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科技創新已經成為發展的最大動力。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和消費遇到了很大的麻煩,要找到新的增長點就必須依靠科技創新。

陳堅認為,科技創新是治理社會、改善生活的核心手段,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技術支撐。(當代貴州圖片庫供圖)
陳 堅:2014年,科技工作支撐全省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成效顯著。成績主要有這么幾個方面:
一批重要指標增幅位居全國前列。2014年全省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增幅分別居全國第一、第二;全省綜合科技進步指數預計增幅居全國第四;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預計增幅居全國第一;技術市場交易額增幅預計居全國前列。
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落戶貴州并啟動建設。獲批建設國家苗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兩家大學科技園升格為國家級、實現零的突破。3個農業科技園區有望獲國家批準建設。大射電望遠鏡工程主體合龍。中關村貴陽科技園從無到有,精彩亮相;貴州科學城核心區主體工程基本完工。
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躋身先進行列。首個具有世界領先水平和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化藥新藥“替芬泰”獲臨床批件。貴大宋寶安團隊承擔的“農藥研制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一批創新型企業茁壯成長。14家科技型企業在新三板掛牌。7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和優勢企業。遴選了11家創新型領軍企業和89家科技小巨人及成長企業進行重點培育。
一批高層次人才脫穎而出。9名科技人才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外專千人計劃”及國家知識產權人才工程百名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
一批科技型經濟增長實體正培育形成。新增高新技術企業61家,全省達304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209億元,同比增長27%。在中藥民族藥領域,36個單品種年銷售收入實現上億元。
陳 堅:確實很多不足的地方。由于我們對新常態下科技和知識產權改革發展的新要求不夠適應,計劃項目存在碎片化、零散化和重復立項的現象,促進成果轉化的相關政策法規不夠完善,科技服務業規模小、層次不高等等,科技和知識產權發展水平整體不高的客觀實際沒有根本改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是綜合科技進步水平不高。科技部將各省市區科技進步水平劃分為五類、設五個一級指標,貴州與云南、新疆同屬第四類,2014年我省綜合科技進步統計監測指數居全國第30位,其中5個一級指標中有3個處于全國27位之后,這說明我們增比進位還有較大的空間和潛力。
其次是知識產權意識不強。我省許多企業對知識產權的認識仍停留在申請幾件專利、商標的低層次上,而對專利的運用、經營、布局、資本化和品牌培育等知識產權新特征認識不足,對知識產權制度的作用和開展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也不夠,因而無法實現有效管理和保護。
陳 堅:因為2014年的科普統計工作剛剛啟動,沒有統計數據,我就說一下2013的統計情況。2013年,我省共建有科技館7個,科學技術博物館8個,建筑面積合計81785平米,展廳面積合計29526平米;建有青少年科技館站11個,非場館類科普基地646個;全省共有城市社區科普(技)專用活動室742個,農村科普(技)活動場地3734個,科普畫廊1555個;建有省級科普(技)教育基地42個,國家級科普(技)教育基地23個。
省科技廳目前以全力推動全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為重點,結合政府科普工作職能,堅持科普工作面向生產、面向生活、面向發展及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宗旨,在貴州省科普政策法規的制定、群眾性科普活動的開展,特色科普活動的組織等各個方面充分發揮了政府職能作用,在每年全省科技活動周、“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國家和省級科普示范基地建設、貴州科普網公共科普資源平臺建設、貴州省年度科普統計等工作方面做出突出成績,為全省科普工作的開展打下良好基礎。可以說我省現價段的科普工作是取得了一定的突出成績,但我們也不能否認這些成績背后存在著不少問題。
陳 堅:主要有這么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科普工作發展不平衡,貴州省各地的科技發展由于歷史遺留的原因,在基礎設施、條件、轄區科普資源方面還存在一些差異,這對我們推進科普工作有很大的制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硬件實施不完善,科普場館、科普基地的建設力度不夠大,很多地方科普經費投入較少,制約科普進步;另外一大塊就是人才,總體上全省都比較缺乏專業科普人才,專職的科普人數較少,從政府部門到社區到農村,懂科普的人員比較少,科普力量薄弱。
造成這些困難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政府對科普工作地位作用的認識不到位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認識不到位就會導致科普工作的體制不健全,缺乏相應的激勵和評估機制。同時,一些地方科普工作行政化傾向嚴重,社會化機制不完善,科普工作本應該是一項“小政府大社會”的事業,現在卻多數是靠政府推動,社會資源投入較少,科普市場化、產業化發展有待提高。科普經費如果只來自政府,不能很好的吸引吸收社會公益基金參與科普活動,在財政撥款有限的情況下經費就會嚴重不足,科普設施建設只能放緩,科普活動也只能有限的開展。以上種種,都導致了我省科普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
目前,我們也認識到了這些不足,為解決科普場所不足的問題,我省重點實施了“345”工程,即到2015年底,三分之一的縣建設科普活動中心、四分之一的鄉鎮建科普活動站、五分之一的村建科普宣傳欄。全省各地也都根據實際情況加快制定相關具體實施方案,全力推進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目前建設工作正有效推進,大部分地區基本達標。
陳 堅: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當前經濟增長的傳統動力減弱,必須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改造傳統引擎,打造新引擎。
自十八大黨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科技創新已經成為發展的最大動力,以前經濟發展主要靠三駕馬車:投資,出口和消費,現在這三駕馬車已經遇到了很大的麻煩,如何找到新的增長點,就看科技創新這里了。
科技工作的重要性還不光體現在經濟的增長上,我國現階段的發展模式遺留了很多問題,比如說環境污染、工業結構、包括民生問題,很多的社會治理手段都是需要科技創新來解決的,所以科技創新同時還是治理社會、改善生活的核心手段,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技術支撐。
陳 堅:為了更好地給經濟細胞注入創新活力,我們已經通過對科技計劃及管理方式的改革,進一步強調企業為主體承擔科技重大專項、支撐計劃、成果轉化等項目。
近年來貴州省級財政科技投入雖大幅度增加,但總量依然偏少,且全社會科技投入嚴重不足,這就需要以非常手段用少量財政資金,調動更多社會資金投入科技創新。科技廳和財政廳前段時間聯合下發了《貴州省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后補助管理暫行規定》,對科技創新實行先備案后補助、后審查后補助、科技服務后補助三種方式予以支持。
這個后補助政策最大的價值在于,我們可以通過有序引導資金進入我省經濟工作的重點領域,進一步強化科技工作服務大局能力;另一方面,則避免很多科技企業虛報工作獲取補助,后補助重點就是“后”字,我們是看你做出了一定的成績,才會給你這樣的補助。
我們還將不斷深化和完善平臺要素與機制建設,淡化職能部門對企業實施具體科技項目指手劃腳的干預,讓權力徹底在陽光下運行,企業辦事不需再托人求人、“燒香拜佛”。要真正成為一個服務的平臺,成為這些科技企業的“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