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家”和“大家”
新城公安分局韓森寨派出所社區民警 全國“最美家庭”獲得者 汪 勇

汪勇與母親、妻、兒合影
建好“小家”,守好“大家”,用赤誠的為民之心源源不斷地傳遞正能量,用不懈的努力澆灌千萬個家庭的幸福之花!
我是一個從大山里走出的農家子弟。父親是一位剛正不阿、雷厲風行的老黨員,我在城里工作,不能守在父親身邊盡孝,他時常對我說:“兒子啊,你把公家的事兒干好了,就是對我最大的孝順。”我母親是一位善良溫厚的農村婦女,父母的淳樸、善良和正直深深地影響著我。我自己的小家就在工作地——西安咸東社區。由于經濟不寬裕,我和我的母親、妻子、兒子祖孫三代蝸居在一間簡樸的出租房里,大衣柜、架子床、飯桌等家具都是從舊貨市場淘來的,電冰箱是轉業前部隊一位戰友送的。屋小人多、擺布不開,就用一簾塑料布隔出了里外間。里間擺上架子床,我兒子睡上鋪,我媽睡下鋪,我和妻子擠在外間。就是這樣狹小、簡陋的“小家”,卻始終給我溫暖、給我力量,支撐我為我的“大家”——0.52平方公里的咸東社區居民服務。
9年前,當了17年兵的我從部隊轉業,成為一名社區民警。從那時起,我出入社區的每戶家庭、熟悉每個居民。在民警瑣碎繁雜的工作中,我深深體會到民生無小事、民心不可欺。我堅守民警職責,用滿腔的愛回應每一份求助。如今,我的“小家”已經融入到社區的“大家”,在這個“大家”深深扎下了根。
9年來,強大的支持力量源源不斷地從“小家”流向“大家”,“小家”溫馨知理的愛支撐著我在為人民服務的路上前行。住房窄小,妻子王銀萍沒有一句抱怨,還貼心地對我說:“我不和誰比,房子再大,睡覺還不都是巴掌大點地方?”社區民警談不上正點上下班,很少有空閑陪母親、陪妻兒,更別說像其他丈夫一樣,陪著妻子逛商場、進公園了。對此,妻子從未流露出不高興,卻經常和我一起走訪看望社區里的困難群眾。有一次我倆來到困難群眾黃金頂家,看到黃金頂孤身一人、生活窘迫,善良的妻子流下眼淚。在回家的路上我倆商定,把家里僅有的一臺電視機給他搬過去,讓他平時解解悶。我平時為社區群眾花點錢,妻子從沒說一個“不”字。為了讓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妻子主動承擔起照顧老人、培育孩子、收拾家務的重任。我忙在社區,妻子卻要外面、家里“兩頭忙”。我深夜回到家,她總是為我按按頭、揉揉腳。妻子在外打工,掙錢貼補家用,自己不舍得買盒化妝品、買身新衣裳。由于工作的關系,我手機都是24小時開機,常常睡到半夜,電話會突然響起,受驚的妻子“騰”地一下坐起來,對此我很內疚,妻子卻說:“深夜給你打電話,肯定有急事,你放心去吧。”在妻子和家庭的支持下,一年又一年,我已記不清為社區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添置過多少生活用品,隨時上門為困難群眾解決過多少燃眉之急,走樓串戶幫街坊鄰居化解過多少矛盾糾紛,這一切離不開我的“小家”給我的支持和力量。面對我的好妻子,我深深體會地到:“夫妻同心萬事興,家庭和睦最幸福。”
9年來,無聲的認可從“大家”悄然沁入“小家”。記得剛做社區民警時,群眾對我有排斥感。我堅持不懈、熱忱服務,現在,轄區群眾早已視我為家人。閑暇時,喜歡找我說說家長里短,變天了,不忘對我噓寒問暖。老人病了,第一時間想到找我;夫妻不和、婆媳糾紛的家里事兒,也都愿意和我叨叨。有一戶家庭兩個兒子因吸毒被我送去戒毒,自那以后我就承擔起了照顧老人的活兒。后來,老人不但沒有記恨我,反而感激我的良苦用心,把我看做自己的兒子。社區警民聯誼會上,群眾送我一個禮物——一幅裝裱好的大大的“家”字。我接過這個“家”字,內心難以平靜。這個“家”字告訴我,社區就是我的“大家”,轄區的百姓都是我最親的親人。
我和妻子對“小家”的付出、對“大家”的責任,我的兒子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我兒子從小獨立自強,懂得關心別人,小小年紀就能做出一桌飯菜。他從不和同學攀比物質享受。記得有一次,兒子給我們寫了一封信,起因是自己省下買早餐的錢買了一個玩具,為此向我們道歉。一個只有25元錢的玩具,對于別人家孩子可能只是撒一下嬌的事兒,而他卻偷偷省了一個月。讀著孩子的信,我落淚了,但我還是批評了他:“省什么也不能省飯錢。正在長身體,缺的營養將來花再多錢也補不回來。”有時深夜到家,看著熟睡的兒子,我心里酸酸的,而轉念想想,身教勝過言傳,也許,我和妻子的所有堅持、所有付出,正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可以幫助他長成一個善良、堅韌、有所追求的人。
這就是我的“小家”和“大家”,能同時擁有這兩個“家”,我倍感幸運和珍惜。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與家人一起,與社區百姓一道,建好“小家”,守好“大家”,用赤誠的為民之心源源不斷地傳遞正能量,用不懈的努力澆灌千萬個家庭的幸福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