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1000年前,希臘僧侶去俄羅斯傳播基督教,隨身攜帶的不僅僅是圣經。還有一種谷物、一粒種子。
這種谷物如此神奇、美味、營養如此豐富,立刻在斯拉夫人心中引起共鳴,贏得俄羅斯人的喜愛。
這種谷物就是蕎麥。
由于最先在俄羅斯種植蕎麥的是希臘人,俄羅斯人俗語中就把蕎麥稱作“希臘什卡”。
蕎麥的重要地位
從此以后,俄羅斯人開始用蕎麥煮飯、熬粥、烤面包、攤煎餅,甚至做肉餅。
在這個橫跨11個時區、地域面積全球第一的國家,從幼兒園到野戰食堂,從豪華餐館到工廠餐廳,吃飯時間一到,所有人的盤子上,你都能看到蕎麥。
別說什么伏特加、紅菜湯了,蕎麥才真是俄羅斯人身份認同的一部分。
棕色的蕎麥米,應該在俄羅斯國旗上占據一席之地。我認為,俄羅斯的國家象征雙頭鷹,應該被刻畫成正在被豪放地狂吞著的兩大碗蕎麥粥。
再有,國歌里加上一句歌詞怎么樣?“啊,偉大光榮的俄羅斯,我親愛的蕎麥地。”
說到這兒,你可能已經猜到了吧,我酷愛蕎麥。所以你想想,這個星期,我走進家門附近的超市,找不到一袋蕎麥,我心里該有多么難過。通常,五個大貨架上擺滿了蕎麥,最近,搶購導致貨架空空。
為什么恐慌呢?原來,前幾個星期,俄羅斯各地蕎麥價格飛漲。有些地方,漲幅甚至超過50%。蕎麥減產、供應短缺的謠言四起,野火般瘋傳。
經濟狀況晴雨表
俄羅斯當局安慰說,根本沒有必要擔心。他們指責“投機商”人為制造危機、想從中盡快撈一筆。也許其中有一定的真實成分。不過,有意思的是,蕎麥并不僅僅是超市貨架上擺放的一包包食品,也是俄羅斯社會經濟狀況的晴雨表。
好比說,人們感覺自己可能快要感冒了,就會去預先準備一些紙巾一樣。俄羅斯人感覺經濟危機山雨欲來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去囤積蕎麥。
眼下,俄羅斯經濟表現出的癥狀并不僅僅是打幾個噴嚏。通膨日漸攀升,資本不斷外流。今年,盧布相對于美元來說,價值已經下跌了1/3。
石油價格下跌對俄羅斯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因為俄羅斯經濟嚴重依賴能源出口。西方制裁在其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俄羅斯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籌集資金更加困難。
但是,這又會如何影響普通的俄羅斯人呢?前段時間的莫斯科車展上,一位來參觀的人告訴我,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來,這是第一次他買不起新車,信貸太貴了,他來車展就是想過過眼癮。這星期,一位教師告訴我,今年寒假只能留在俄羅斯了。盧布匯率暴跌,新年不能再像從前那樣到歐洲去度假了。
該歸咎誰?
這也就讓我聯想起了俄羅斯人所說的“永恒的問題”了:“該怪誰呢?”蕎麥失蹤、物價飛漲、貨幣疲軟,俄羅斯公眾認為誰該對此負責呢?
為了找到答案,我拿起麥克風,走上了莫斯科街頭。
退休老人埃拉·吉奧吉夫娜說,因為錢緊,現在她已經不買新衣服、化妝品了。埃拉說:“這一切都是美國人的錯。美國挑起了烏克蘭那場革命,現在美國又來懲罰俄羅斯。”我又去問埃拉的朋友韋拉。她說:“國際社會都在找我們的茬。我們只能想法設法渡過這場困難。”我再去問建筑工人亞歷山大。他抱怨,工資都被物價上漲吞掉了,但是他不知道該怪誰。他說他也不考慮這個問題。
亞歷山大說:“我所希望得到的,是穩定的工作、穩定的工資。我就是想要穩定。”
經歷了長期的經濟混亂之后,15年前普京上臺時候曾向俄羅斯人民許諾穩定。
現在,俄羅斯人還沒有因為眼下的問題怪罪總統。普京的支持率仍然是如日中天。
但是,俄羅斯歷史告訴我們,就好像超市貨架今天還擺滿蕎麥、明天就一包都不見了一樣,俄羅斯領導人也有可能突然間、出人意料地失去人民的支持。
如果經濟崩潰,如果穩定消失的話……(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