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冷戰時代,美國中央情報局在世界各地秘密進行“硬實力”與“軟實力”行動。“硬實力”行動包括在伊朗(1953年)、危地馬拉(1954年)和越南(1963年)制造兵變,以及發動古巴難民登陸豬灣(1961年)。“軟實力”則是成立外圍組織,撥發經費,發行刊物或資助大學,宣揚美國文化,拉攏外國知識分子。
新近披露的檔案顯示,聞名全球的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即是接受中情局所提供的經費而成立。
經費竟然來自
中情局的外圍組織
羅得島州普羅維登斯學院英文系助理教授艾力克·班尼特曾于1998至2000年到愛荷華大學參加“愛荷華作家寫作坊”。2007年7月,班尼特回到愛荷華大學校園,以一個月時間研讀“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創辦人之一保羅·安格爾的生平。
1991年以82歲高齡在芝加哥機場猝逝的安格爾,于1967年和來自臺灣的作家聶華苓創辦“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愛荷華作家寫作坊”和“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并不一樣,“愛荷華作家寫作坊”創于上世紀30年代,主要吸收美國本地作家。1967年,安格爾與聶華苓另行創設“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專門招收海外作家到愛大進修。
到美國之前,聶華苓曾做過期刊文藝編輯,并在臺灣大學外文系教過書。她于1964年到愛荷華大學,1971年和安格爾結婚,雙方都是第二次婚姻。
安格爾于1960年曾向洛克菲勒基金會提議,他所主持的“愛荷華作家寫作坊”向海外招收作家,特別是左翼作家,讓他們到新大陸來看看美國、認識美國,讓他們知道美國文化并不只是可口可樂、米老鼠。
洛克菲勒基金會給他一萬美元旅費,到亞洲及歐洲吸收作家到“愛荷華作家寫作坊”深造。
安格爾于1967年不再主持“愛荷華作家寫作坊”,但他是個工作狂,又好客、愛交朋友,很喜歡和外國作家來往。于是,他和聶華苓一起創辦“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
班尼特赫然發現,安格爾和聶華苓創辦“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的經費,竟然是來自中情局的外圍組織法菲德基金會。除了法菲德基金會,中情局的另一外圍組織亞洲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和國務院亦都曾資助“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臺灣的一些民間機構亦曾捐款。
成為化敵為友的文化園地
安格爾于1908年生于愛荷華州西達拉皮茲市,曾就讀柯學院、愛荷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因品學兼優獲羅徳獎學金(前美國總統克林頓亦為此獎得主),后負笈牛津大學。安格爾以寫詩出名;也做過奧亨利獎叢書主編。
在他主持“愛荷華作家寫作坊”的1/4世紀里,使寫作坊揚名天下,全球各地作家都想到被玉米田包圍的愛大進修,與世界各地作家促膝言歡、通宵暢飲,交換寫作心得。
“國際寫作計劃”亦成為化敵為友的文化園地,最流行的傳奇是,一位以色列作家和一位巴勒斯坦作家初見面后,曾互擲酒杯對罵;幾個月后分手時,兩個人竟抱頭痛哭。
中情局曾希望“國際寫作計劃”通過海外作家向全球推廣反共宣傳,并介紹美國文化。
但安格爾和聶華苓則經由此計劃,廣邀海峽兩岸作家進行寫作心得、民族感情、文化共識的交流與提升,為文學和文化打開一條新路與生路,使海峽兩岸和其他各地的作家共聚一地暢述衷情,其正面作用遠超過中情局的冷戰構想與原始創意。這也許是中情局沒有想到的。
超越冷戰惠及眾多作家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數不清的作家曾到訪愛荷華。從臺灣的柏楊、陳映真、王禎和、林懷民、鄭愁予、殷允芃、痖弦、高信疆到大陸的莫言、丁玲、徐遲、諶容等,多少海峽兩岸的文化人都在愛荷華找到了梁啟超所說的“煙士披里純”(inspiration,即靈感、鼓舞人心的事)和伙伴情誼。
中情局在冷戰時曾設立不少基金會和文化組織以對抗國際共產主義,并向海外宣傳美國文化,其中最大的一個外圍組織是以歐洲為戰場的“促進文化自由聯合會”。
促進文化自由聯合會從1950年到1967年,在35個國家成立分會,出版20種有水平的雜志,并經常舉辦畫展、音樂會、文化交流和學術研討會。許多知名學者和作家都在不知聯合會底細的情況下,參與它的會議,如英國哲學家羅素。
不少歐美主流媒體的著名記者亦曾自愿被中情局外圍組織利用,如《紐約時報》外交專欄作家索茲伯格。
中情局在海外所推動的秘密戰爭包羅萬象,應有盡有,現在最拿手的是利用無人飛機炸恐怖分子。“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也許是惡名昭彰的中情局所做的最有價值的文化投資。
一個不會聽亦不會說中國話(只會“吃飯吧”)的外國人,向海峽兩岸作家展示了無國界的愛心與熱忱。臺灣舞蹈家兼作家林懷民說:“在柏林圍墻倒塌前,那道墻已在聶華苓家被拆除了。”
班尼特稱安格爾是“冷戰斗士”,但他和聶華苓對“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的不朽貢獻卻超越冷戰,而受到國際文化界所認同。1976年,他們夫婦二人曾被共同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笏(摘自《亞洲周刊》)(編輯/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