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大數據成為科技業瑯瑯上口的新名詞,不只國際市調機構Gartner連續4年將它列為十大重要趨勢之一,世界經濟論壇2014年更以大數據作為全球科技報告的主題,直接在報告上這么寫著:“今日的數據(data)價值就等同于石油與黃金,在大數據時代創造高價值,就像是20世紀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挖到石油,甚至用1800年在舊金山淘金來形容,也不為過。”
是的,數據很重要,即使大數據這個詞你已聽了不下萬遍,但你真的懂大數據是什么嗎?誰才需要大數據?大數據時代來臨,你又要從何開始著手?
它知道你缺的理財工具
第一種應用層次:認識自己的客戶面貌
2014年臺灣全聯總裁徐重仁剛上任,就拍板5年大數據計劃來改造全聯。“全家”便利商店也對消費者的關東煮購買喜好與天氣變化進行分析,他們發現當氣溫驟降5℃時,關東煮的銷量會增加三成。因此,當你越了解客戶面貌時,就越能掌握市場需求。
又例如,金融業為了更精準地掌握消費者的需求,他們開始對客戶做360度的人格特質推測,透過客戶的消費記錄與臉譜、推特等社群信息,進一步描繪你的人格特質,如追求成就感或喜愛冒險等。如此一來,就能針對你的個人特質,推薦給你所需的理財商品。
但大數據應用不局限于此,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就指出,從研發、產品設計、制造、供應鏈管理到客服,其實都會用到大數據的技術。
它比經驗更加可靠
第二種層次:改善生產效率
大數據導入的概念很簡單,改善效率不要再憑經驗,要用數據。
2014年4月,華碩推出震撼的低價奢華新機Zenfone,價格直逼小米機,引起消費者一陣狂熱,還有白色、黑色與紅色三種選擇。結果,才開放預購一周時間,就引來消費者頻頻抱怨,其中一個問題就出在“紅色款缺貨”,導致部分消費者下單預購卻被退訂。
對此,華碩執行長沈振來解釋:“過去我們的經驗是白色、黑色機種的需求較大,沒想到紅色機種的需求會這么強,才出現備貨不及的狀況。”
華碩犯的一個致命錯誤就在于,他們過度相信自己的“歷史經驗”,而不是用數據預測來做決策。麥肯錫就做了一項模型,發現如果在研發部門導入大數據技術,將數據同時開放給研發與設計人員,再一起開發產品,不只可以有效地降低開發成本至少20%,產品開發時間還可以減少一半。
如果華碩能在研發設計階段就利用大數據分析作為實證,計算出每1000部熱賣手機里的紅色占比,或許就可以提前備貨。
同樣的,采購部門如果可以用大數據的技術來做供應鏈管理,用大數據預測來備貨,獲利率有機會提升2%至3%;制造部門利用大數據來做“數字工廠”(意即高度自動化工廠、無人工廠),分析感應器監測數據,可以有效地減少10%至25%的營運成本,營收則會提升2%至7%。
它已使用在醫療上
人類會忘記,但電腦不會忘記
“用數據分析的科技方法來說話,因為人類會忘記,但電腦不會忘記。”說話的是美國IBM華生(Watson)電腦事業群副總裁艾德·哈伯。
2013年10月,一通來自得州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的電話,打到IBM華生電腦開發團隊,他們的需求很明確:用超級電腦來幫助醫生做癌癥治療。IBM開始讓華生電腦閱讀并記錄所有癌癥相關文獻,光是論文就超過兩百萬篇,還將超過150萬筆病人紀錄輸入;然后,再透過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的學習。于是,華生電腦成了安德森癌癥中心的幫手,在醫生還沒做出判斷前,華生電腦就能先做第一步的數據分析,提供診療參考。
“20年前,治療癌癥的方法約為八十種,但現在治療癌癥的方法大概有八百種,醫生不可能將每種都記得一清二楚,而是用經驗來輔佐。”艾德·哈伯說,華生電腦會導入醫院,就是要幫助醫生避開經驗上的誤差,甚至替醫生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
加拿大多倫多市立兒童醫院,也開始采用大數據技術,分析處理感應器傳回來的每一筆數據如血壓、心跳等,利用運算分析,可以提前24小時預測新生兒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
大數據的魅力
第三種層次:預測運算
如果我們能夠提前預測出消費者的需求,就能針對消費者想要的產品做設計,還可以提前備貨,最后消費者滿意度大增,也創造了高利潤。華碩的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他們事前就預測出消費者對紅色機種的偏好,可能就不會發生缺貨退訂而遭消費者抱怨的情形。反之,“全家”每周花一個小時進行天氣會議,針對隔周的天氣情況來做備貨預估,所以“全家”如果知道下周溫度要降5℃,自然就要提高關東煮的備貨量達三成。
這就是大數據的魅力所在,早期談大數據,比較著重于替公司解決問題,是要提高公司的營運效率,然后提高利潤、降低生產成本。今天我們再談大數據,則是更重視可以用預測、模型設計的方式,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提出預測,作為管理者決策的輔助。?笏(摘自臺灣《今周刊》)(編輯/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