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塞俄比亞提格雷省。黎明,粉色晨曦映照下,一條人河緩緩流淌在霍齊恩平原。
30年前大災荒
埃塞俄比亞最北邊這片干涸荒蕪的土地,是全世界人民集體記憶中的一個黑暗篇章。
30年前,就在離這里不遠的地方,發生了一場猶如圣經記載一樣的大饑荒,人間最像地獄的一幕。
后來,歌手鮑勃·蓋爾多夫寫了一首歌《他們知道要過圣誕節了嗎?》問題聽上去也許有點怪異,埃塞俄比亞人可是全世界最虔誠的基督徒。
歌曲唱紅全球之后,提格雷成了難民、援助、痛苦的代名詞。當地人被描繪成無奈忍受、依賴其他國家的人發善心才能活下去的典型。
群策群力修梯田
但是眼下,在阿布哈·維茨巴哈村外,我面前出現的卻是一幅不同的景色。來自四面八方,三三兩兩的人群,點點滴滴匯入那條人河。你先是能聽到、然后才能看到他們。有人興奮地聊著天、有人大聲唱著贊美詩。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在平原邊上陡峭的河谷間集合起來。
他們是在凌晨時分聽到號角的召喚出來的。所有18歲以上體格健全的人——無論男女——都要報名參加20天的義務社區勞動。他們的工作,用句最簡單的話來形容,就是要征服沙漠。
我的導游扎布龍·貝伊恩說:“2000年前阿克蘇姆帝國時期,事情就是這樣辦成的。使用的也是同樣的工具。”
到了早上10點,已經來了3000來人。他們用鎬、鍬、鐵棍和雙手,要把這樣陡峭的斜坡改造成整齊的梯田,用石塊筑起防護墻,收集雨水,迫使雨水滲透入土壤,而不是四下橫流,山洪撕裂大地。
吉丹恩、一個身材高大健壯的女人、一邊揮舞著鎬頭掘地一邊對我說:“姐妹們自己動手呢!”她高挑的眉毛仿佛在勸誡我,放下相機、干點正經事吧。
兄弟們也忙著呢。從肌肉健壯、汗流浹背的年輕人,到無腿老漢易普拉西姆!顯然他沒有聽到“體格健全”那個字。易普拉西姆坐在地下,往山下推石塊,傳遞給壘梯田的人。
奇跡般的變化
主管這項非凡工程的是阿布哈·維茨巴哈村社區領導人、今年58歲的阿巴·哈維。他五短身材、大啤酒肚、留著大胡子,從河谷一邊跑到另一邊,對著手機發號施令,拍拍這個人的后背稱個贊,教育教育年輕人該怎樣劈裂半噸重的石塊。傳聞說,阿巴·哈維曾經拿起槍、參加提格雷爭取獨立的武裝運動,現在,他更愿意自稱“不過是個農民而已”。
不管怎么說的,哈維不知疲倦地領導村民努力,給這片干裂的土地帶來奇跡般的變化。短短10年間,整座山成了梯田。原來要深挖地15米才能找到水,現在只要挖三米就可以了。94英畝沙漠成了肥沃的農田。農民種植了玉米、辣椒、洋蔥、土豆等,一年可以收獲三季。牛羊禁止任意閑逛吃草,給桉樹、洋槐一個扎根生存的機會。
阿巴·哈維還特別希望我去看看他們治理山洪峽谷的成果。
我們冒著酷暑走了很遠,來到一潭清涼的碧水之前,周圍環繞著手工壘成的大壩。阿巴·哈維說:“我們迄今已經修建了85個這樣的防洪堤。”
這些防洪堤的功效顯而易見。雨季,迷你水庫蓄水,旱季有地下水補貼。現在,每個農民都有一口井。
阿巴·哈維朝風中揚起一把沙子說:“10年前,這是我們的土地。”他指著蘆葦中一抹晶瑩的藍色接著說:“看看現在,我們沙漠都有了冠翠鳥。”
自助者天才助
但是,成功也帶來了新問題。阿布哈·維茨巴哈現在也面臨著移民問題。附近河谷的人爭先恐后地趕過來要分享阿巴·哈維的綠洲。
哈維說,“他們本來不應該到這兒來。提格雷每個區原本都應該發動義務勞動修梯田。但是,嗨……”他聳了聳肩,略微故作謙虛地說,“并不是所有的社區主任都這么……敬業。”
饑荒恐懼逐漸淡去,阿巴·哈維也必須面對村民的新要求。他嘆了一口氣說,“現在人們想要通電。”
我很想知道,他怎么看待上帝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歸根結底,這片河谷曾經是“上帝拋棄之地”的代名詞。
阿巴·哈維不同意這種說法。他說:“土地不好的時候,上帝與我們同在。現在上帝依然與我們同在。不過,自助者天才助。”(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