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巴經濟走廊是中國“一帶一路”計劃的旗艦項目,其中瓜達爾港口更是改變中國與南亞國家戰略的重要突破,中國可將影響力延伸至印度洋。
在“一帶一路”戰略露出廬山真面目,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創始成員國業已確定的浩大聲勢下,輿論正緊盯著中國的下一步舉動。
連接新疆喀什和巴基斯坦瓜達爾港、被比喻為“旗艦項目”的中巴經濟走廊,將為“一帶一路”戰略的順利揚帆起航吹響響亮的號角。
中國和巴基斯坦兩國關系定位為“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雙方簽署了總金額高達450億美元的系列投資合作協議,中國在巴投資額超過美國,并斥巨資打造“中巴經濟走廊”。
就目前而言,經濟與戰略占據中巴關系的主導地位。這兩大支柱能否堅挺也是衡量中巴“鐵哥們”的關系能否繼續“鐵”下去,巴基斯坦鐵路(巴鐵)能否充當“一帶一路”戰略急先鋒的重要標桿。
巴基斯坦積極游說中國修建中巴鐵路
由于巴基斯坦國內安全形勢欠佳、經濟難題積重難返。在此背景下,巴基斯坦試圖利用自身連接南亞與中東的有利戰略地位來獲取地緣經濟利益。事實上,早在穆沙拉夫當總統時代,巴基斯坦就積極游說中國修建中巴鐵路,通過鐵路將中東的石油以及貨物經巴運輸至中國境內。
扎爾達里上臺當總統之后,也極力勸說中國修建中巴鐵路。不過,與穆沙拉夫不同的是,扎爾達里將瓜達爾港與中巴鐵路聯系起來,以此增添中巴鐵路戰略價值實現的可能性。
2013年2月,瓜達爾港經營權從新加坡公司移交給中國海外港口控股有限公司。2013年6月7日,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在議會表示,巴方已同意修建瓜達爾至中國新疆喀什的公路和鐵路。至此,巴方積極游說多年的瓜達爾港以及中巴鐵路終于得到中國的積極響應。不僅如此,中國還將此進行融合,提出中巴經濟走廊計劃。
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中巴貿易失衡問題
因此,中巴經濟走廊計劃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中巴貿易失衡問題,這對于中巴關系的長遠穩定發展至關重要。在中巴經濟走廊的規劃下,巴基斯坦將充當中國與中東國家以及印度洋周邊國家進行貿易的一個重要中轉站,其地緣經濟價值將得到充分釋放,這將是巴扭轉貿易失衡格局的根本之舉。然而,盡管規劃看上去很美好,但能否充分釋放巴的地緣經濟價值還要看巴方自身的表現。
在經濟方面,盡管中巴雙邊貿易額處于上升態勢,中巴也簽訂了自貿協議,但長期以來影響中巴關系深入發展的瓶頸——巴對華貿易逆差不僅未出現縮小趨勢,反而進一步擴大。對于這一失衡格局,中巴兩國的感知并不一致。
作為貿易逆差的一方,巴急切地向中國表明貿易逆差對于中巴關系的長遠發展不利,迫切希望中國采取措施幫助巴緩和失衡格局。但中國一方面并未完全意識到貿易失衡對于中巴關系的實質性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中國也認識到中巴貿易結構互補性不強的現實困境很難克服。不過,為了回應巴方的關切,中國還是采取增加進口巴方農產品、增加對巴方投資等方式來緩和巴方的焦慮情緒。同時,中國鼓勵巴基斯坦政府采取措施增強對外貿易多樣化,提高出口競爭力。
鐵路途經克什米爾的憂慮
中巴經濟走廊的成敗,首先要關注的依然是巴基斯坦國內的安全形勢。而中巴經濟走廊沿途所經之處頗不平坦。自瓜達爾港途徑的俾路支省近年來成為巴基斯坦國內安全形勢的另一個關注點。俾路支的問題在于經濟嚴重落后于巴其他省份,當地的分裂主義勢力借此興風作浪。而巴方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西北邊境地區的反恐戰場以及印巴邊境,無暇顧及俾路支當地分裂主義勢力的滋擾。瓜爾達港以及中巴鐵路的有效運轉必須考慮到俾路支地區的安全形勢。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安全問題就是克什米爾。盡管中巴鐵路途徑巴控克什米爾,屬于巴基斯坦有效管轄域內,但畢竟克什米爾的領土邊界尚未劃定,未來會出現怎樣的劃界方案尚難以預知。此外,印巴在克什米爾地區的緊張對峙局面近期一再出現,凸顯了這一地區的復雜安全形勢。
最后,還有一個經常被忽視的就是克什米爾地區的分裂主義勢力。在印巴的對峙過程中,崛起于本土的克什米爾獨立運動力量數次發動恐怖襲擊已經引起印巴兩國的高度警惕。
中巴經濟走廊的重要戰略價值
除去聚焦于地緣經濟利益,地緣戰略利益也是諸多分析人士賦予中巴經濟走廊的重要戰略價值。通過中巴經濟走廊,中國可以將影響力延伸至印度洋??紤]到中巴經濟走廊途徑地區毗鄰阿富汗以及伊朗,該走廊的貫通對于中國加強與阿富汗、伊朗的接觸意義重大。不管是伊朗的豐富石油資源以及其在中東的重大政治影響力,還是阿富汗對于中國管控其西北的反恐形勢都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中巴經濟走廊也將顯著提升巴基斯坦的戰略價值,增強其在南亞的影響力,更好地維持南亞的戰略穩定。事實上,近年來受美印關系的升溫,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戰略倚重顯著降低,而中印關系的持續推進又將巴基斯坦逼到一個尷尬境地。
中巴經濟走廊一則可以彌補美巴關系降溫帶給巴的戰略損失;二則可以為中巴關系的繼續深化提供重要推動力,并且這種動力不以犧牲中印關系為代價。這兩項戰略價值對于巴維持其在南亞的戰略影響力至關重要,而這也是中國所希望看到的。(本文作者是香港浸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博士研究生)(編輯/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