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60年前的“萬隆會議”追求的目標和中國正推動的“一帶一路”策略相比,可以發現“一帶一路”只要稍微擴大,即可成為落實“萬隆會議”目標的有效途徑,兩者并可相輔相成,而成為理想的結合。
“萬隆會議”又稱為第一屆“亞非會議”,是60年前的1955年4月18日到24日,由來自30個非殖民國家的三百多位代表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大會。會中討論保護和平,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等各國共同關心的問題;除了要促進亞非國家間的文化與經濟合作之外,也抵制當時的美、蘇殖民主義。
聯合國受到“萬隆精神”影響,在1964年底成立了以維護發展中國家為目標的“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并在此后發揮巨大影響,包括促成各先進國家提出“普遍化優惠體系”(GSP)、優先援助最低度開發國家(LDC)的外援政策、“南北對話”協商國際經濟新秩序、先進國家援助發展中國家預算超過國民生產的0.7%等前瞻方案,成為國際社會中關注發展中國家權益的主要力量。
然而,亞非國家自1955年以來,雖然在政治上紛紛脫離殖民,成為獨立的自主國家,但仍有不少國家經濟上顯然未因“萬隆會議”的反殖民精神,而獲得真正的“解放”或“發展”,特別是非洲國家。非洲國家在不穩定的政治下,經濟發展遲滯不前,導致政治解放無法帶來經濟的自主和發展,迄今仍要依賴大量外援,才能補充正常的發展所需。
這也導致前殖民宗主國隱隱約約地利用經濟援助,來操控這些非洲前殖民國家的國際政治作為。
如今,中國已快速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基礎建設能力已然成熟,有技術能力提供其他國家的建設之需;而中國本身又相對缺乏資源和安全有效的運輸管道,亟需這些國家和地區提供資源和運輸管道互利。
“一帶一路”規劃中,除北非之外,非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沒有經過,使參與“萬隆會議”的諸多非洲國家感到失望;這也成為 “一帶一路”策略中,明顯的美中不足。
基于中國未來在國際政經賽局中的需求,以及眾多非洲國家發展所盼,“一帶一路”有必要納入其他非洲地區,使其成為廣大第三世界國家未來政經發展的重要依賴。(摘自美國《世界日報》)(編輯/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