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生變成作孽
今年5月25日是佛誕,也是譚公誕和長洲太平清醮最后一天,每逢神誕都有不少香港市民會放生祈福。近年這些活動受到非議,早前就有明星把淡水海鮮放到海里,被輿論斥之無知,放生變成作孽,令動物白白送死。
香港島的北角碼頭是出海放生的熱點之一,常年可見到佛教徒在海邊誦經,而碼頭附近的魚販也貼出放生標語,魚販賣的是星鱸、紅魚和沙巴龍躉等外來品種,根本就不適合在香港海域放生。這類大魚甚至會釀成生態災難,把海域中的小魚吃光,影響生物多樣性。更要命的是,即放即捕時有所見,教徒的無知和善心成了他人的商機,用佛家語的話,整件事像是環環相扣的惡業。
放生這類宗教活動,在香港一直存在,然而,十多年前佛誕仍未成為公眾假期之前,放生活動的規模不算大,而且從前放生的多是本地物種,對生態未有太大的影響。可是,近年來,放不該放的東西上山下海愈來愈多,而且放生活動愈搞愈夸張,有“集團化”的趨勢。有旅行社搞的網上團購“船河放生團”,至于是如何放生和放什么生,旅行社則支吾以對。
一直關注和研究香港農業和生態的嘉道理農場已多次呼吁市民不要隨便放生,該組織曾多次在農場附近的溪流清理逾百只死亡或垂死掙扎的放生動物,也曾在去年接收兩只在水塘放生的鱷龜,若放任它們在水塘棲息,終究會對其他海洋生物造成很大影響。
現時香港并沒有監管放生的法例,一切也是依賴宗教團體的自律。若放生成了“集團化經營的活動”,天天出團的話,對未來的生態影響,將難以估計。
土沉香要死,木棉要絕育
放生有時是好心做壞事無法監管,而香港的珍貴樹種野生土沉香遭到惡意砍伐,一棵又一棵地倒下,又是誰之過?
最近,新界大埔林村一株百年沉香樹突然倒塌。類似事件已不是第一次發生。土沉香在古代的香港是常見樹種,即使是在近現代也常見于新界村莊的風水林。根據當代學者羅香林的《1842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香港的命名就與土沉香有關。
土沉香的樹脂可制成香料或入藥,近年成了內地較富裕的城市所流行的收藏,有價有市,比黃金的價格還要高。而一簽多行也方便了不法之徒到香港砍伐土沉香。單是去年,警方去年接獲145宗偷伐個案,較五年前激增七倍。
香港本地土沉香幾近被砍伐殆盡,但地政總署和警方的做法不是想辦法去將“斬樹黨”繩之以法,而是在被斬的樹上涂上防霉油。香港民間唯有自發組成“民兵團”,有健行人士會在徒步時移除疑似是“斬樹黨”的記號,而新界村民也自發上山查探,盡量守護祖先留下的風水林。
另一飽受滋擾的本地樹種就是木棉。木棉一到春天花開就飄飛絮,已連續五年有區議員以公共衛生理由提出木棉要絕育,或是用網包,最好就是移植別處,眼不見為干凈。問題是區議員們只是收到市民因棉絮而導致呼吸道敏感的投訴而已,建議的補救方法并不可行,而且木棉本身并無害且可食用,移走更會影響一個小區的自然生態。
為了應付議員的要求,香港政府唯有加派人手摘掉木棉的果實防止飛絮。
(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