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擁有近一萬七千五百多個大小島嶼的印尼,為加速國民經濟成長及改善偏遠地區民生,最近宣布推出100個落后小島供國內外投資者經營,但因配套法制仍不健全,引發各方爭論。
在新內閣中,由女強人蘇西領軍的海洋與漁業部是最受人關注及議論。她上任以來,該部與海軍合作下嚴打非法作業的外國漁船以及整頓海洋漁業,開罪某些財雄勢大的國內財團。
該部發揮小島效益司長李托透露,政府進行清點,發現全印尼至少有300個小島可供民間投資開發,至今年底為止,其中將有100個小島可供國內外投資人去發展。這些小島條件頗佳,礁巖情況良好,人力資源充沛。資方可以在這些小島上經營天然資源保護區、海洋旅游業、畜牧業、漁業、有機農業和食物浸漬業等。
五年內至少有25個小島
交由投資者開發
招徠國內外投資者經營與開發小島,已列入印尼政府擬定的2014~2019年國民中期建設計劃中。目標是在五年內至少有25個小島完成開發,每年投資額為兩萬億盾(折合約1.6億美元),將為印尼帶來每年至少20億盾收益。
據了解,2014年已有五個小島交由投資者去開發,投資額計5.3萬億盾。今年計劃有五個小島交給投資者去經營,包括萬丹省的利翁岸島、雅加達首都特別省屬下千島群島的巴利島、廖島省屬下Q哇列島、西努沙登加拉省大吉利島和格拉末列島,總投資額將超過五萬億盾。除有兩個小島由澳大利亞和新加坡投資者經營外,其余小島是由印尼國內投資者開發的。
至目前為止,印尼全國實際上由外國資方控制的小島共有63個,其中部分是借用印尼公民的身份。自前總統尤多約諾時代起,印尼就開始把偏遠的小島開放給投資者去投資,有關的2007年第27號法令成為招引國內外投資者的依據;但尤多約諾政府至任期屆滿前,對開放小島供國內外投資的效果并不滿意,所以又推出2014年第一號法令,作為修正。自此之后,已經或正落實投資的小島各有五個,另有六個仍處于試探階段中。
利用這些小島建立海洋經濟特區
印尼媒體大幅報道了開發小島的相關事宜,也引發了不少議論。
海洋與漁業部漁業、沿海地區和小島事務司長沙阿德為此發出新聞公報解釋說,推出100小島供國內外投資者開發經營,是要利用這些小島建立海洋經濟特區,可望對基礎設施投資人提供激勵,在稅務和準證辦理上將獲得優惠。
新聞公報說,政府鼓勵包括外資在內的投資人在小島進行投資開發,根據現行法令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如著重國民利益,未獲得部長的準許前,須執有當地縣市長的推薦書。
據悉,發出以上新聞公報背景是,有民族主義派集團質疑各小島交由外資去開發經營、日后將掌握管理權,可能造成國家失去控制。因此,要求把相關法規進一步完善化的呼吁甚囂塵上。當局響應說,投資者獲得30年的租借權,期滿后可以延長。
申請開發經營小島及其環近水域
須具備的條件
海洋與漁業部信息來源指出,申請開發經營小島及其環近水域的國內外投資者須具備下列條件:有限公司形式的法團、確保公眾參與、相關小島未被本地人使用、與本地股東合作、分階段地向本地股東轉移股權、進行技術移轉、關注島上生態、社會和經濟等問題。
學者專家指出,政府未推出大量小島供投資之前,理應完成以下多項任務,即擬定或修正相關法規,明確規定投資機制、辦理準證所需時間和費用;早日頒發有關將開發的小島或水域所在地準證的地方政府條例;頒發在外國投資范疇內,有關將開發的小島或水域面積、以及股權轉移的總統條例;修改海洋與漁業部有關利用小島及環近水域的條例,以及繪制相關地圖。
招外資引民間反彈
印尼政府招徠外資參與投資開發小島,引發民間團體反彈。雅加達民間漁業正義聯盟秘書長哈林指出,政府切勿只著眼于將獲得的稅務及其他收益,忽視島上居民可能遭到排擠問題,他舉例說,2009年新加坡投資者進駐位于東龍目的基利蘇納島后,原來在島上世代居住的100戶2000人口被迫遷移,每戶只獲得300萬盾補償。
印尼傳統漁民協會主席達瑪尼克表示,當局不應該把小島交給外資,因所需資金不大,國營或地方企業、合作社或國內投資者有能力去發展這些小島,只要政府發布適當的法規做出安排。
(編輯/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