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色列的不眠之城特拉維夫擁有迷人的生活氣氛,因地處歐亞交界,是亞洲香料之路的必經地。古城的韻味與歐、亞、非等不同文化交織出多元飲食與獨有奔放的風情。
“特拉維夫美食節Open Restaurants”可以讓你充分領略什么是以色列美食。
以色列巷弄市場的小吃以及盛產的蔬果特產跟中東其他國家相似。常見的“鷹嘴豆泥Hummus”,各家餐廳調配的餡料比例不同,通常用“口袋餅Pita”包裹,搭酸黃瓜、洋蔥一起吃;“沙威瑪Shwarma”是當地食物。甜膩的椰棗則是特產。
在餐廳用餐,習慣先送上多道沙拉冷菜,包括腌漬的甜菜根、燉煮過的茄子與櫛瓜、扁豆沙拉、芝麻醬等,每家略有不同。小菜一字排開,很是壯觀,搭配口袋餅。常常沒吃到主菜,便已七分飽。
美食節重頭戲 百家餐廳開放廚房
身為以色列最國際化的地方,特拉維夫有上千家的餐廳,風格應有盡有。為了讓人理解食物背后的故事與廚師用心的過程,今年3月邁入第三屆的“特拉維夫美食節”活動創辦人邀請當地餐廳開放廚房,讓大家進入廚房跟主廚面對面。
每間餐廳的活動方式不一,大部分類似“廚藝教室”,跟主廚學料理,完成后再享用自己的杰作;或由主廚在你面前示范拿手菜。不少餐廳也大方提供食譜。這次,有上百家餐廳共襄盛舉,未來也將拓展到其他城市、國家舉辦。
來到透亮著陽光,能欣賞地中海風光的“Cassis Restaurant Events”。當地人早餐常吃的“Flat Bread”,扁平面包鋪排多樣美味。主廚Ayelet Perry讓傳統較厚的面體,稍微薄脆,再鋪上當季鮮蔬、起司、太陽蛋。當地人早餐少吃肉類,如果你喜歡,也可以加些鮭魚。
一手陽光照在二手咖啡館
午后走在特拉維夫街上,被陣陣優雅弦樂吸引,原來是開放表演、販售自制品的“藝術集市”。樂聲未歇,又聽到當地“三大男高音”組成的“PRIMA VOCE”樂團在路口演唱,雖然打扮隨興,但歌聲可是專業水準,還販售CD,可收藏美妙樂曲。
藝術講究獨創與巧思,在這兒,你不會看到打著“以色列文創”旗幟,卻街頭巷尾都賣如出一轍的復制品。藝術家用陶瓷燒出擺設,用舊報紙卷成杯墊,用拼布縫制出隨身包。
(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