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大陸與巴西、秘魯共同簽署“兩洋鐵路”可行性基礎研究計劃引人關注。“兩洋鐵路”將連接巴西與秘魯,橫跨南美洲大陸,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全長5000公里。
其實,第一條橫跨非洲、連接印度洋與大西洋的“兩洋鐵路”是中國大陸興建的,現已通車營運。它分兩階段興建,第一段是上世紀70年代為坦尚尼亞及贊比亞兩國修建的坦贊鐵路;第二段是由贊比亞到安哥拉,全長1344公里,主要在安哥拉的本哥拉鐵路。
理論上,應還有第三條“兩洋鐵路”,聯絡的是太平洋與印度洋。但準確的說法,第三條應該是“三洋”鐵路,即是中國大陸正在號召發動的“一帶一路”中的亞、歐、非高鐵網大計劃,連接的是太平洋、印度洋跟大西洋。
這一波全球化源自于三個背景或驅動力:一、1944年布雷敦森林體制建構了一套國際組織,包括WTO(世貿)、IMF(國際貨幣基金)、WB(世銀)及一個以美元為核心的金本位固定匯率機制,并有力地推動了全球貿易與投資活動;二、中國大陸1979年啟動的市場經濟改革與開放,引領了全球約一半的計劃體制國家先后加入,與市場經濟接軌;三、20世紀90年代橫空出世的互聯網革命,把天涯海角通過一網全面串聯。這三個背景與驅動力,乍看性質迥異,難以模擬,但究其本質,其全球化意義別無二致,即“去人為障礙”,不妨將這一類的全球化稱之為“全球化1.0”。
中國大陸除了參與推動“全球化1.0”,還以另類方式打通排除另類的全球化障礙,即不是人為的障礙而是自然的、地理上的障礙。如以任督二脈為喻,則全球化的“1.0”與“2.0”打通的,分別是全球化的任脈與督脈。而非洲的“兩洋鐵路”、拉丁美洲的“兩洋鐵路”及覆蓋于亞、歐、非三大陸上的“三洋鐵路”,都屬打通全球化“督脈”的“2.0”。
打通“督脈”的不只是鐵路,還可以是運河。中國大陸去年底在尼加拉瓜動工開鑿的尼加拉瓜運河,與上世紀的巴拿馬運河一樣,都是連通兩洋(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大運河。
如此一來,全球五大洲、三大洋,將可因 “一帶一路”及三條“兩洋鐵路”、“兩洋運河”的興建與開鑿,獲得全面的暢通,新世紀的全球地圖亦將因此而重繪。
(摘自臺灣《經濟日報》)(編輯/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