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超

鄉愁是一種情愫,更是一種文化表達,從古至今,橫鬲千年,歷久彌堅。
鄉愁作為“人類一種難以捕捉的情愫”、無法解開的情結和回家的沖動,是中國詩歌中的永恒話題。“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研究鄉愁詩就是回望中華民族的苦難輝煌歷史,這歷史就是一幅重土輕遷,“父母在,不遠游”的濃情畫卷;是故園家國的情懷,風物長宜的胸襟;是鄉土、鄉音和鄉味的牽掛。
有學者認為中國最早表現“鄉愁”情愫的古詩歌應當上溯到《詩經》,《小雅·采薇》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是用“鄉愁”來激勵在前方作戰的將士奮勇殺敵、衣錦還鄉。漢樂府《木蘭辭》中的鄉愁意味更濃烈,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但不愛封賞愛家鄉;“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木蘭希望的是“對鏡貼花黃”。這就是中國人早期樸素的鄉愁觀。
上古時期,鄉愁詩歌主要表現對家鄉、父母及兄弟姊妹的眷念,這是農耕時代人們情感的主要寄托和表達方式。王云濤先生在論文《唐以前鄉愁詩的情感內涵》中認為:“到了漢代,鄉愁詩多寫游仕求學中的相思,文人多為求學求仕而遠離家鄉,自然會產生濃烈的思鄉之情。如王桀《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建安時期,社會動蕩,文人內心深處濟世安民的思想和建功立業的豪情被喚醒,折射到詩歌中便是反映社會動蕩、有家不能歸或無家可歸的主題。魏晉南北朝時期,鄉愁詩則將個人情感與時代命運相結合,主要表現游宦羈旅和邊塞征人的離鄉別情。
唐朝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是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王維描述長安城的繁盛:“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鄉愁詩的寬度、廣度增加,思想內涵更加深刻。李白、杜甫、王維、李商隱、杜牧、王昌齡、白居易等著名詩人都創作了大量鄉愁詩,題材涵蓋了羈旅之情、邊塞感悟、仕途磨難、友朋之情等領域,無論從寫作技法還是思想內涵上都達到詩歌巔峰,讓后世難以超越。這些鄉愁詩中,又以李白的《靜夜思》冠蓋群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借景言志、直抒胸臆、鄉情濃郁,無與爭鋒。
“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是國家命運和個人生活的寫照。“安史之亂”后,唐帝國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鄉愁詩表達的主體轉向家國命運和個人情感、人生際遇的交織,更多反映社會現狀和國民心態。
宋朝初期,汲取唐末地方軍閥藩鎮割據的教訓,尚文輕武,國家迎來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的全面繁盛時期,傳統經學讓位于理學。有學者認為這時候的鄉愁詩雖延續唐以來的個人與國家命運交織,商賈羈旅和宦海沉浮后對故鄉的眷念,但已經無法與唐詩創造的高峰相比肩了。
公元1276年,元軍攻陷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俘虜宋恭帝及謝太后。公元1279年,元軍南下,最后在福建崖山與殘余的南宋軍隊進行了殊死激戰,陸秀夫抱著8歲的宋幼主趙昺投海自盡。這一歷史事件標志著南宋的終結。元遂統一中國。連年戰亂導致大量中原士庶南遷,中原文明隨之向南方輻射轉移。鄉愁詩最早誕生于黃河流域,但元代之后因士族文明南下而風景黯然。“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散曲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雖是一幅羈旅荒郊圖,但真正表達的卻是亡國之痛、鄉愁之苦。“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從而成為元代鄉愁詩的代表作。
清,搖著扇子的風流文人亦不少。
著名詞人納蘭性德出身官宦家庭,他感情細膩,創作的“納蘭詞”在文學史上具有典型意義。像《采桑子·九日》就表現羈旅鄉愁:“深秋絕塞誰相憶,木葉蕭蕭。鄉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列強入侵,國家動蕩,民族陷于危亡時刻。十九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民族危機上升為國家主要矛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深入人心,仁人志士紛紛探索圖存救亡的道路。民國終結了清王朝,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時的鄉愁主要表現愛國情懷和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角色扮演,而兒女情長、故土難舍的小家情懷都讓位于祖國情感。正如林覺民在《與妻書》中泣血寫下“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那樣,舍身救國是仁人志士的理想。近年來,民國題材的影視劇熱播,或許是現代人對“仁者愛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大鄉愁的反思與追問。
“文革”結束后,經濟開始復蘇,鄉土中國向城市中國邁進,鄉愁逐漸淹沒在喧囂的市場浪潮中。1971年,臺灣詩人余光中的現代詩《鄉愁》問世。不曾想,一首小小的鄉愁詩卻激起千層浪花。“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這首詩將個人際遇和民族感情融為一體,一詠三嘆,句句剜心,一經發表就引起共鳴,從而成為現代鄉愁詩劃時代的作品。此外,席慕蓉、北島、顧城、海子、舒婷等詩人也都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鄉愁詩,余光中的《鄉愁》則成為二十世紀80年代中后期兩岸人民渴望和平統一的文化符號。海峽兩岸同宗同源,無論是故鄉人還是異鄉人都開始重新審視歷史,上一代人的悲劇需要這一代人來承擔面對。在這種意義上,鄉愁就不僅是鄉音鄉味、青磚黛瓦和阡陌桑田,而是國家興盛、民族團結和民主富強。
因此,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充溢著鄉愁的歷史,鄉關何處的追問從秦時明月到漢時雄關,無論是“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喜悅,還是“近鄉情更怯”的忐忑,都表達了游子對故鄉的情感。從顛沛流離的民國往事到狂飆突進的城市中國,故鄉總是魂牽夢繞,讓游子夜不能寐,揮毫抒寫對故鄉的眷戀。德國浪漫派詩人諾瓦利斯說:“哲學是一種鄉愁,是一種在任何地方都想要回家的沖動。”中國人的鄉愁是一脈相承的,重土輕遷,“父母在,不遠游”,傳統的儒家思想影響著每個中國人。
因此,鄉土中國的鄉愁始終都流露著東方人文化哲學的思考,“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歲時銷旅貌,風景觸鄉愁”“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表達了中國人的鄉愁觀,穿越時空,感動今人。
摘自《創意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