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立
孩子上小學一年級了。
那天,父親拉著孩子的手,來到了樓梯口。他們住的是16樓。父親說:“兒子,我們一起從16樓走到1樓,數數有多少級臺階吧?”孩子有些不懂,不過還是興高采烈地點著頭。
父親在前,孩子在后,以往都是坐電梯上下的,這次猛不丁地走樓梯,還真是夠嗆。父親走到7樓,有些累了,孩子反倒不累,蹦蹦跳跳地數著臺階,直至走到1樓。孩子說,165。父親點頭,說:“對。”
走出大樓,父親蹲下身,看著孩子,說:“兒子,我們來做個游戲吧。從現在起,到你18歲,我給你165個犯錯的機會,就像你下一級級的臺階,若是你滿了165個,你就輸了,知道嗎?”孩子似懂非懂,還是點了頭。
一周后,孩子就下了1級臺階。晚上睡得太深,尿床了。一大早,父親翻著孩子濕濕的被褥,很認真地翻出一本嶄新的筆記本,寫下了一段文字:某年某月某日,尿床,第一級臺階沒了。孩子在旁看著,吐著舌頭。
接下來的一個月,孩子連著又下了5級臺階,父親每次都認真地記錄每一級臺階背后孩子犯的錯誤。孩子的天性還是貪玩,還有我行我素,對于父親一個個的記錄,孩子依然笑嘻嘻的,毫無所動。
孩子三年級的時候,無意中翻到了父親的筆記本。上面已經密密麻麻羅列了孩子近3年下的83級臺階。孩子開始有了羞愧感。孩子看到父親,說:“爸,以后我一定盡量少下臺階。”父親點點頭,說:“好。”
小學畢業,筆記本上已列下127級臺階。孩子問父親:“爸爸,我還有幾次下臺階的機會呢?”父親說:“還有38次。”孩子“啊”了一聲,說:“怎么這么快啊?”孩子有些不信,父親就指給孩子看那一次次犯錯的具體事情。孩子看著一臉不好意思,說:“爸爸,以后我一定盡量少犯錯。”
可沒幾天,孩子和幾個伙伴在外面玩,因為一點小小的口角,伙伴們和另一些孩子打了起來。孩子自然也是加入了其中,打得鼻青臉腫。渾身是泥的孩子回了家,父親說:“又犯錯了?”孩子說:“是。”孩子承認是自己太沖動了,無論怎樣,打架總是不對的。父親點點頭,鄭重其事地在筆記本上記下這次犯錯。寫完,父親說:“兒子,你只有37次下臺階的機會了。”孩子苦澀地說:“是。”
初中那三年兒子真的已經是盡量不犯錯了,但有時還真無法幸免。比如一次,孩子貪玩,上學的時間偷偷溜出去玩游戲;還有一次,孩子回家,忘記做作業,第二天拿起別的同學的作業就抄了起來……
初中畢業,父親翻出了記得滿滿當當的筆記本。孩子拿過來看,上面已經記下了160個錯誤。孩子是7月過生日,也就是說,高中三年滿打滿算的,孩子最多只能犯5個錯誤。
孩子一臉羞愧,說:“爸,我一定努力。”父親笑了:“兒子,那就看你表現了。”
高中,孩子真的非常努力,努力地不再讓自己犯錯,不再下臺階。但有時,犯錯真的是無法預估的。譬如年少時萌動的心事,悄悄地遞上的那一封讓人面紅心跳的 文字。然后,那封文字就到了 老師手上,又到了父親手上。
高三結束的夏天。
孩子陪著父親數著筆記本上的臺階數。孩子驚喜地發現,一共是164個臺階。也就是說,孩子在和父親的游戲中,以1個臺階的微弱優勢,勝利了。
孩子看向父親時,突然發現,不知什么時候起,父親已老了許多。
父親說:“兒子,你18歲了,也成人了。以后,父親就不想多管你了,你要以一個成人的標準來督促自己,要求自己,明白嗎?”
孩子認真點著頭,心里在說:爸,您放心吧!
站在父親身前的孩子,高高的,瘦瘦的,像一株郁郁蔥蔥的白楊樹。
(丁丁摘自《鄭州日報》2014年6月27日.圖/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