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斌

作為我國最權威的政府科技獎勵,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國家科學技術獎每年都倍受公眾矚目.2015年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國家主席習近平為于敏院士頒發了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9歲的于敏坐在輪椅上領取了習近平主席授予的證書,如圖1.于敏是誰?“兩彈一星”元勛、“氫彈之父”、“國產土專家”……他身上的頭銜可以說很多,但在他獲得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之前,他卻并不為人所熟知,他的名字,曾是一個長達30年的秘密,就連他的妻子孫玉芹都曾感慨:“沒想到老于是搞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于敏,1926年8月出生于天津市寧河縣.他在天津耀華中學念高中時,就展現出了過人的才華,他的成績幾乎每年都是第一名,按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一名標準的“學霸”.1944年他以學校歷年之冠的成績考進了北京大學工學院機電系.
1949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并于當年考取了研究生,先后師從張宗遂、胡寧教授,畢業后,他被彭桓武、錢三強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開始了科研生涯.在彭桓武領導的原子核理論研究組里.于敏是如魚得水.就在于敏帶著他的原子核理論研究小組,眼看要在基本粒子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的關鍵時刻.錢三強找到了于敏,告訴他組織上希望他“轉行”到“輕核理論組”.參加氫彈理論的預研工作.
從基礎研究轉向氫彈研究,對于敏個人而言,必須為此放棄名利.隱姓埋名,不能像其他領域的功臣那樣面對鮮花和掌聲,不管為國家作出多大貢獻,名字都不會為人所知.于敏用一句“國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作出了自己的選擇.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于敏等為主的一群年輕科學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從此于敏的名字和身份被嚴格地保密起來,
經過著名的“百日會戰”.于敏和他的團隊在理論上攻克了氫彈原理,并經過不斷推敲和完善,最終形成了完整的氫彈設計方案.1967年9月7日,于敏和他的團隊在羅布泊成功地進行了“氫彈原理試驗”,這標志著我國核武器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3個月.蘇聯用了4年.英國用了4年7個月.而中國只用了2年8個月的時間.
就是這樣一個在研制核武器領域的權威物理學家,“氫彈之父”于敏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土生土長的“國產土專家”,在所有獲得過“兩彈一星”元勛的專家中,只有兩人未曾留過學,于敏就是其中一人.而事實上于敏并非不樂意出國,一次次地錯過留學機會.恰是因為當時他已經開始參與氫彈理論的預研,每每提及此事時.于敏院士都有一種淡淡的遺憾.但在他心目中.祖國的需要永遠排在第一位,
于敏為祖國隱姓埋名30年,直到2015年習近平為他頒發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人們才知道了這位“氫彈之父”于敏的名字,他的名字必將永遠鐫刻在共和國的史冊上,熠熠生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