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雯
青海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地方,長期以來各民族休戚與共,和睦相處,創造出了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藝術,為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史寫下了輝煌絢麗的篇章。青海境內的漢族都是由中原內地遷徙而來,在歷史上漢族進入青海,曾發生過三次大的遷徙。第一次是西漢時期,為加強鞏固邊防,西漢大將趙充國在河湟地區罷兵屯田,大量的漢族開始進入,使漢文化和中原先進的農耕文明開始進入青海河湟地區,據《趙充國傳》記載,趙充國進入青海,曾組織士兵進山,砍伐木材造車,并在羌人開墾過后又放棄的土地上“浚溝渠”,興農田。漢武帝晚年用趙過為搜粟都尉,在青海河湟地區推廣耕作技術,組織漢羌族興修水利,設置鐵官推廣煉鐵術。漢朝時期的河湟谷地,漢羌雜居,互相學習,共同發展。漢族往河湟地區第二次的大遷徙是在隋唐時期,隋朝光化公主和唐初弘化公主遠嫁青海吐谷渾王。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漢吐、漢藏和親,帶動了漢族大量西遷青海河湟地區,使中原先進的手工業、農業文明都在河湟谷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跡。漢朝至唐朝開辟的“絲綢之路”是中原文化貿易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而青海河湟等區域是絲綢之路南線的干道,絲綢之路的文明之旅播撒在青海大地,也使漢文化得以深入的傳播。漢族第三次,也是歷史上規模最大一次遷徙至青海是在明朝。明朝用武力攻克西北,留下大量的軍隊駐扎。據《明實錄》等史料記載:洪武年間西寧民戶只有七千,而駐兵有一萬二千余人,這些軍事多為江陰人,離明朝首都南京很近,以至現在許多河湟地區的漢族人仍稱其祖籍是南京人,而且在西寧民間長期流傳著“珠璣巷”的傳說。在明朝的不同時期都有軍隊調撥到青海。永樂四年,明朝又從內地向青海黃河南岸調撥十屯。其中在現在的貴德有三屯,尖扎有三屯,同仁有四屯。由此可見,明朝由內地遷入青海河湟地區的漢族,基本奠定了河湟地區漢族主體。由于青海的漢族是來自內地不同區域,在語言、風俗習慣上,兼收并蓄了華夏大地多元文化,又汲取了本地區少數民族文化原素,逐漸形成了帶有濃郁地域特色的青海漢族文化特征。這一點在青海流傳的漢族民間舞蹈就得到了翔實的見證。近些年,在探索、研究青海民族民間舞蹈時,專業舞蹈工作者在編創舞蹈作品時,都把目光更多地投入到了青海少數民族民間舞蹈中,而對漢族民間舞少有問津,而用青海漢族民間舞題材創作出的優秀舞蹈作品也是少之又少,這大概與青海是少數民族聚集區,民族特色文化鮮明不無關系。其實,沿著漢族文化在青海發展的軌跡探究,漢族民間舞蹈是很值得深入挖掘,并應該成為專業舞蹈創作的重要素材。
青海漢族民間舞蹈的載體與內地漢族大體一致,都以社火表演形式居多。社火是中國漢族特有的舞蹈表演形式。在中國民間的春節過后至正月十五元宵節,民間百姓都要耍“社火”。社火表演在農村、城鎮都會集中表演,場地是根據實際而定,或走村串街,或選廟堂廣場、寬闊的道路。表演社火既祈盼來年風調雨順,萬事太平;又禱告神靈,祭祀祖先,愉悅人心。青海漢族的歷史沿革,決定了漢族民間舞蹈文化基本沿襲了內地漢族民間舞蹈的脈絡。內地流行的傳統社火舞蹈在以西寧地區為中心的河湟地區漢族群眾中都普遍流傳。像太平鼓、跑旱船、龍舞、獅子舞、臘花姐、燈舞、花棒子、大頭羅漢等,構成了蔚蔚壯觀的青海漢族民間舞蹈。
社火在青海有“白”、“黑”之分。所謂“白社火”是指在白天人們走村串街,規模較大的流動表演。白社火既流動表演又坐場表演。流動表演是指人們在行進中扭出一定舞步,重點展示出宏大的場面和眾多的人物造型;坐場表演時,各類節目依次上場,各獻其藝,注重舞蹈技巧性,表演場面載歌載舞,熱鬧壯觀?!昂谏缁稹鳖櫭剂x,是指到了晚上,在固定場地社火隊伍進行的節目表演,晚上表演節目人員相對較少,突出各種燈舞節目和一些小節目,人們一邊歌唱一邊聞歌起舞,黑社火藝術特色是詼諧,幽默帶技巧的表演,以逗樂觀眾為目的。青海社火是漢族民間舞蹈的最集中體現。由于青海漢族民間舞蹈與內地漢族民間舞蹈同族同源,儒、佛、道文化的影響,地域文化的色彩,使青海漢族民間舞蹈形成了完整的藝術特色體系。
首先,緣物寄情,通過借助特殊物件,寄情感于其中,表達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企盼,青海社火舞蹈除了用肢體語言表達舞蹈內容和情感外,更多的是要運用大量不同材質制成的道具,對肢體語言進行延伸,并通過一些驚險、夸張的舞蹈表演來釋放情懷,震憾觀眾,如踩高蹺、頂燈等。在社火中群體舞龍應該是這種道具舞蹈最典型的代表。
其次,載歌載舞和塑造特定人物的造型。歌舞結合,使青海社火舞蹈更具藝術魅力,更能適應觀眾們的審美習慣。正如東漢文學家傅毅在《舞賦·序》中所言:“歌以詠言,舞以盡意。是以論其詩,不如聽其聲;聽其聲,不如察其形?!庇纱丝梢姡d歌載舞對民間舞蹈淋漓酣暢的表現是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青海漢族社火舞蹈普遍采用歌伴舞的形式,使民間應運而生出許多優美動聽的社火調。如《四季調》《繡荷包》《太平年》《織手巾》等等,其中《四季調》被舞劇《花兒與少年》采用后,該曲調已聞名遐邇。另外,青海社火舞蹈中對很多角色都要進行特別的化妝打扮,這和戲曲的表演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也是中國漢文化中,歌舞與戲曲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的最好佐證。
再次,鼓舞不分。從歷史的角度上鼓在漢族民間占有特殊的位置。鼓是樂器中出現較早的打擊樂器。在青海史前文明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中就出土了古人燒制的彩陶鼓,這與大通上孫家寨、宗日出土馬家窯文化舞蹈彩陶盆相呼應,說明早在距今4500年前,生活在青海河湟谷地的古人類已經開始擊鼓而舞。鼓在舞蹈表演中發揮著掌控節奏,渲染氣氛的作用。在漢族民間舞蹈中,鼓即是樂器,又是舞蹈道具,人們在鼓之舞之時,使鼓與舞,形與聲融為一體。“鼓舞”不僅成為一個詞語,還是漢族舞蹈的精粹之所在。青海漢族舞蹈《太平鼓》就是鼓舞最形象的體現。
最后,青海漢族的社火舞蹈是群體舞蹈。社火其實就是古人類集體祭祀舞蹈的演化。時至今日,社火已成為漢族群眾祈盼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一種美好心愿,也是群眾釋放情懷,從自發到自覺組織起來的一種文化娛樂活動。
在總結、歸納了青海漢族社火舞蹈的藝術特征后,可以得出結論,青海漢族社火在繼承、沿襲內地漢族社火的基礎上,還是演化形成了帶有濃厚青海地方色彩的民間舞蹈文化。其實,在這一過程中,青海漢族群眾也創造出了完全屬于本地獨有的民間舞蹈。其中最有影響的當屬《八大光棍》和《四片瓦》。
《八大光棍》產生于上個世紀40年代的青海地方軍隊,當時軍營里的一些文化人士為了創編社火節目,將西寧早期社火中的“觀音與護航八大金剛”改頭換面,把觀音改扮為“船姑娘”,護航的八大金剛改為“光棍”,創編成了新的社火節目《八大光棍》?!肮夤鳌保^去在青海方言中泛指比較風流的男子?!鞍舜蠊夤鳌彪m然是在特定環境下產生在舊軍隊,但很快流傳到民間。在整個流傳過程中,由于青海東部農業區各地風俗不盡相同,八大光棍的扮相和表演也風格各異。在西寧周邊地區“八大光棍”的扮演基本沿用原造型和服飾,人物的裝扮很講究,手持道具要么是牛尾拂塵或折扇,《八大光棍》作為青海東部農業區漢族特有的社火節目,其舞蹈動作和隊形變化在青海不同地區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栋舜蠊夤鳌返奈璧竸幼鞣Q之“載”步,也有學者認為舞步像蹣跚學步的小孩,青海方言中講:載根達頭(走不穩),故也有寫成“仔”步?!拜d”步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藏族舞蹈屈和顫的特點,結合了漢族民間舞蹈擔的特點,使“載”步在舞蹈中,舞步輕盈、瀟灑,并可根據音樂的節奏快慢變化,韻味十足,憨態可掬,讓人忍俊不禁?!拜d”步的舞步基本是外“八”字步,“十字步”,舞蹈的隊形多用“雙剪子花園場”、“跑四角”、“8字轉場”等等,過去:《八大光棍》的表演全部都是男性,包括在場子中串場的“臘花姐”都是由男性扮裝。星移斗轉,隨著人們的思想觀念的轉變,農村女性在社火表演中也開始粉墨登場,所以八大光棍中的臘花姐,現在也出現了女性扮演者,臘花姐在八大光棍的表演中有很鮮明的特點,代表性的動作有“小寸步”以及“風擺柳”、“鳳凰三點頭”、“三倒步”等?!鞍舜蠊夤鳌弊鳛榍嗪h族民間舞蹈最具典型的代表,其表演人數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不管怎么變,光棍扮演人數必然是對等的偶數;無論人數如何變化,因舞蹈的由來是從“觀音與護航八大金剛”中的八大金剛蛻變而來,故無論有多少人參加表演,民間約定俗成將該舞蹈稱之為《八大光棍》。八大光棍是歌伴舞的形式,所用伴奏樂器可根據條件選定,一般伴奏樂器為二胡、板胡、竹笛、啞鈴等。因為《八大光棍》是在青海漢族舞蹈中屬地區原創舞蹈,所以它在青海各地區社火節目中屬保留節目。
在青海漢族民間舞蹈中,《四片瓦》是起源并流傳在青海大通縣黃家寨西村一個很有特色的民間舞蹈。《四片瓦》是古老的先民們在從事農耕文明中,為了使農作物免遭蝗蟲害,是對蛙類進行原始圖騰的一種祭祀性舞蹈。青蛙在新石期晚期就一直是原始先民圖騰崇拜的精靈。在馬家窯文化馬廠時期出土的大量彩陶器中,青蛙被普遍繪畫在其上,人們稱之為“蛙紋彩陶”,原始先民對蛙的圖騰由來已久,原因是:在原始社會晚期,人們的生存環境相對艱難,各氏族部落都企盼著本族能繁衍壯大,原始先民在對自然界中的觀察發現青蛙繁殖能力很強,生存能力也很強。特別是到了新石器時代,農耕文明已普遍出現,有耕作就會出現蟲害,原始先民發現青蛙是蟲害的天敵,能有效地保護農作物的成長。所以,從青海原始先民開始,青蛙就成為原始先民重要的圖騰崇拜,這種遺風一直延續至今。大通縣黃家寨西村的民間舞蹈《四片瓦》就是這一遺風的具體表現?!端钠摺返谋硌菡哐b扮是頭戴藍布纏繞的草帽圈,帽圈前面貼上彩色紙剪成的“壽”字,帽子四邊貼上彩色紙的紙條,鬢間插黃裱紙疊成的扇形“裱祀子”,面部畫上黃色和綠色的青蛙形,蛙頭朝下,蛙深居鼻部,扮相很像戲曲中丑角扮相,這種裝扮主要是黃家寨西村的人過去怕莊稼遭受蝗蟲災害,故裝扮成青蛙,并在左右手中各持兩塊用鹿骨、駱駝骨制作成的類似快板的器物,在手中相互打擊后,發出清脆的聲音,十分像蛙叫,用這種方法嚇退蝗蟲,確保莊稼五谷豐登。這種舞蹈逐漸轉化成了社火中的舞蹈,傳統的《四片瓦》表演,是由四到八位男人進行表演。舞蹈動作是模擬青蛙的動作,按骨瓦敲擊的節拍,左、右腿,分別做吸腿跳。要求跳動輕巧、靈活,形象逼真。其隊形變化不多,以左右前后穿花、走圓場為主。《四片瓦》流傳至今,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七至十五跟隨社火一起表演,人數也由過去四至八位,變成了可以是很多人參與舞蹈節目,無論是人數多少,必須是偶數?,F在《四片瓦》也采用一些青海民間社火調來做伴奏音樂。《四片瓦》是青海漢族祭祀神靈舞蹈的演變,是青海漢族民間舞蹈很有歷史文化和特色的民間舞蹈。
另外,還有在西寧社火表演中有“牦牛舞”,從這個舞蹈表現形式剖析,和內地獅子舞同出一轍,源自青海各族群眾對“高原之舟”牦牛的偏愛,民間藝術家們又把漢族民間的“舞獅”移花接木到逗牦牛,創造出了富有地域和高原情趣的漢族民間新舞蹈。
“千樣瑪瑙萬樣玉,百樣鳥兒百樣音”。青海漢族民間舞蹈風情醇厚,多姿多彩。歸納青海漢族民間舞蹈無不都與相關節日、節氣和各種民間習俗活動相關。青海漢族民間舞主要特色體現在它的群眾性、地域性和多樣性。所以青海漢族民間舞蹈也是中華民族舞蹈百花園中綻放出的一朵奇葩,應該成為文化學者高度重視和專業舞蹈工作者深入挖掘的重要寶庫。
(作者單位:青海省演藝集團創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