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菜是芥菜的變種,又稱大肉芥菜,易栽培,產量高,每畝產鮮菜6000公斤以上,可加工成干梅菜2500公斤左右,加工后干梅菜的商品價值高,銷路也好。
一、種植要點
1.育苗移栽:種植雙季梅菜時應選擇早熟品種,第一季9月中旬播種,10月中下旬移植,12月中旬收獲;第二季11月上中旬播種,12月中旬移植,翌年2月中旬收獲。選用適應性廣、耐熱耐濕、優質豐產的品種,早中熟良種如大坪埔、黑葉仔等。苗床一般選擇地勢較為平坦、排灌方便、土質疏松、較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育苗地應提前進行翻曬,經整平整碎淋足底水后再進行播種,每畝播種量為300克,可供1公頃大田用種。播種前,先用50%多菌靈拌種消毒,播后蓋細土0.5厘米厚。苗床最好搭小拱棚蓋上農膜及遮陽網。育苗期間要經常淋水保濕,待苗2片真葉時再揭開農膜及遮陽網煉苗,并施2%高效復合肥液,移栽前5天施送嫁肥,每10公斤水加進口復合肥150克淋施,苗齡一般為25~30天,4~5片真葉時即可移栽,移栽前菜苗要淋足水,以利帶土移栽。在育苗期間要噴藥防治病蟲害1~2次。
2.選地整地:選地同育苗地的選擇。大田經犁翻耙平耙碎,每畝施磷肥50公斤、優質腐熟農家肥1500公斤作基肥,將肥料均勻撒施,并與土壤混勻。然后按2米包溝起畦,畦高30厘米左右,畦面寬1.6米,溝寬40厘米,畦面土壤細碎平整,略呈龜背形,以防漬水。開完定植穴后可噴施芽前除草劑。每畦種5行,平均株行距50厘米×40厘米,每畝種植3300株。
3.肥水管理:種植后應及時淋足定根水,遇到干旱天氣要堅持淋水4~5天,以后根據天氣情況灌半溝水保持濕潤。種植后6天進行第一次追肥,每畝用尿素10公斤沖水淋施;種植后12天進行第二次追肥,每畝用尿素15公斤加鉀肥5公斤沖水淋施;種植后20天進行第三次追肥,每畝用進口復合肥30公斤隔行撒施;種植后35天進行第四次追肥,每畝用進口復合肥25公斤隔行撒施,撒肥時要注意防止肥料落入菜心。在梅菜生長期間,最好進行2~3次根外追肥,可用愛多收6000倍液加5%磷酸二氫鉀液噴施。收獲前20天停止灌水、用藥。
4.病蟲防治: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猝倒病、霜霉病、軟腐病、根腫病等,可選擇病毒A、世高(苯醚甲環唑)、百菌清、多菌靈、普力克(霜霉威)、農用鏈霉素、農抗霉素、克露(霜脲·錳鋅)、可殺得(氫氧化銅)等農藥,按使用說明混合或交替使用。主要蟲害有黃曲條跳甲、蚜蟲、菜青蟲、斜紋夜蛾等,可選擇阿維菌素、溴氰菊酯、啶蟲脒、敵百蟲、吡蟲啉、抗蚜威、蘇云金桿菌,按使用說明噴施。在使用農藥時,嚴格控制農藥用量和安全間隔期,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
5.適時采收:早熟、中熟品種一般在移栽后60~65天、85~90天即可收獲。葉色變淡、轉黃,花蕾呈半開菊花狀時應及時采收。宜選擇晴天采收、晾曬,再進行加工。
二、腌制加工
1.建池:收獲前用磚砌固定的腌制菜池,池內應貼耐酸(堿)瓷磚,一般長×寬×深為8米×5米×1.5米,視鮮菜數量靈活掌握;也可用農膜做成簡單的腌制池,量少時可用大缸代替。
2.固體食用鹽的準備:按鮮菜(曬軟后)總質量的16%準備,一般每畝梅菜需準備散裝生食鹽500~750公斤,根據產量高低靈活掌握用量。
3.腌制:將曬軟后的梅菜除去爛葉雜物后入池,入池時邊入菜邊撒鹽(先撒總鹽量的80%),并要逐一踏平踏實,頂層適當多撒一些鹽再用木板、石頭壓實,經2~3天后便可轉池。轉池時,把池中的梅菜撈起,按上、中、下分層放在干凈的空地上,然后再把菜按上層、下層、中層次序逐一放回池中,并將所有食鹽全部均勻撒下,同樣要將菜踏平踏實,腌制2天。
4.晾曬:轉池后第3天即可起池曬菜,遇到雨天可延長4~5天。一般在曬場上晾曬2~3天,最好用竹竿掛曬,曬菜期間要注意翻轉菜棵。然后將曬過的梅菜收集,用尼龍薄膜覆蓋嚴實悶菜4天,以便加速成品黃熟。這樣經過曬3天、悶4天,讓梅菜自然回潮變軟,然后根據計劃存放時間的長短,再曬2~5天便可儲藏6~12個月。
5.分揀:將梅菜菜棵整齊疊好,按大小優劣分類分級后進行包裝,儲藏或出售。
(廣西欽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黃志亮 彭有 郵編:535000;靈山縣三隆農業站 施永祜 郵編:535000;靈山縣新圩農業站 梁耿志 劉健章 郵編:5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