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一批觀光農業(yè)科普示范基地在我國迅速發(fā)展起來,不僅起到了科技示范、科普宣傳作用,同時也為我國農業(yè)發(fā)展開辟出一條綜合發(fā)展之路。2013 年,筆者所在的果樹示范基地,通過改造建成集休閑、觀賞、采摘、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示范基地。在進行基地建設時,筆者在原有的道路兩旁新建葫蘆長廊兩座。下面將葫蘆長廊建設和管理技術介紹如下:
一、 長廊建設
道路寬度一般以2~3米為宜,挖好路兩邊的排水溝,保證道路排水通暢。路基整理好后,根據路肩寬度在其上挖定植溝,一般以1米寬、0.6米深為宜。有條件的最好在秋季挖溝,經過冬季低溫可以將土凍酥,開春將有機肥和土一起拌勻回填。定制的水泥桿長3米,在桿的頂部留角鐵預埋件,桿上每40厘米留一預留孔,每隔3米埋1根水泥桿,埋深60厘米,調整水泥桿盡量使其在一條直線上,并且高度在同一水平面上,再用混凝土澆筑固定。在水泥桿頂端用40毫米×60毫米的鍍鋅方管同預埋件焊接,沿路的方向連成一體。長廊頂部用直徑50毫米的鍍鋅圓管,用彎管器彎成圓弧形,弧形高度為50~60厘米,寬度同長廊寬度,按70厘米距離焊接在長廊兩邊方管上。弧形圓管焊接好后,按照長廊方向每隔40厘米用鍍鋅鋼筋將弧形圓管連接成一體。再在長廊方管外部焊接直徑50毫米的圓管,間距70厘米。焊接工程完成后在焊接處刷兩遍防銹漆。最后在水泥桿上穿鐵絲固定。這樣長廊就建設完成了。
二、觀賞葫蘆栽培管理技術
1.品種選擇:觀賞葫蘆為一年生攀緣草本植物,果實外觀奇異,惹人喜愛,老熟后可制作成容器,現在多數通過藝術加工做成時尚的工藝品,比較小的品種可作為老年人的把玩物。筆者所在基地根據葫蘆大小和形狀不同共引進手捻小葫蘆、大酒葫蘆、蟈蟈葫蘆、小淘氣葫蘆、小亞葫蘆5個觀賞葫蘆品種。通過1 年的栽植,收到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營養(yǎng)缽播種育苗和移栽:4月中下旬用塑料大棚育苗,營養(yǎng)缽用的培養(yǎng)土選用無病菌的肥沃園土,先將培養(yǎng)土裝入營養(yǎng)缽中。將葫蘆種子在溫水中浸泡7~8小時,待種子充分吸足水分后撈出瀝干,埋在營養(yǎng)缽土中,種子上面覆蓋1~2厘米厚土壤,給缽內土壤澆透水,大棚上覆蓋塑料布薄膜,使棚內白天溫度保持在30~35℃。經過7~10天種子發(fā)芽,棚內溫度白天保持在20~25℃,夜間在12~15℃。當葫蘆苗長出3~4片真葉時,選晴好天氣在上午11時左右撤掉塑料大棚裙膜進行晾苗,15~16時關閉大棚裙膜。幼苗長出4~6片真葉時可以室外移栽。觀賞葫蘆適應性比較強,但怕水淹,種植時應選擇土層厚、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栽植前一次性施足基肥,每株施10~15 公斤腐熟有機肥,并拌入200~300克三元復合肥,肥料與土壤充分拌勻。移栽前1~2周進行晾苗,保證幼苗成活率。如室外夜間溫度低于10℃,移栽的幼苗必須架設小拱棚保溫。
3.生長期管理:移栽后,要根據土壤干濕情況每隔3~5天澆1次水,促進幼苗成活。當主蔓30~40厘米長時將枝蔓用小竹竿固定,綁到長廊鐵絲上。葫蘆生長速度快,綁蔓和吊蔓要及時,使蔓在長廊架面上分布均勻。觀賞葫蘆以子蔓和孫蔓結瓜為主,當主蔓1.5~2.5米長時進行第一次摘心,促進子蔓生長結瓜,一般留2~3條子蔓;子蔓結瓜后進行摘心促生孫蔓;同時,引導枝蔓盡量在棚頂分布均勻,對多余的枝蔓、病老葉均要及時摘掉,保持透風透光。
4.病蟲害防治:葫蘆生長期高溫高濕,病害比較嚴重,防治不及時容易及早枯葉,造成葫蘆未成熟枝蔓枯死。主要病害有白粉病、霜霉病,苗期用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每隔10~15天進行交替噴霧防治1次;主要蟲害有潛葉蠅、紅蜘蛛等,潛葉蠅可用10%吡蟲啉2000倍液噴霧防治,紅蜘蛛用20%螨死凈膠懸劑2000倍液噴霧防治。
(江蘇省東海縣種豬場果園 李開豐 郵編:22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