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菊萍 施建球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宜興214206)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千百年來維系家庭與社會關系的基本道德準則,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經》認為“忠”是“孝”的發展與擴大。紫砂藝術是一門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通過孝悌文化題材進行紫砂作品的創作,既提升了紫砂的品位,又能以紫砂為媒介,利用紫砂所特有的功能和對大眾的影響傳播傳統孝道文化,具有藝術和社會的雙重價值。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是中國文化的人倫道德標準,是中國人的為人之本,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悌”貫穿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父母對子女付出了慈愛,子女進行反哺,就是“孝”;兄弟姐妹之間,再擴展到朋友之間的愛,就是“悌”。《論語》講究“入則孝,出則悌”,孝文化所倡導的“善事雙親”、“敬養父母”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從“親其親,長其長”的家人之孝推己及人,升華為對天下人之大愛。儒家經典《孝經》認為:“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從家人之孝發展到對國家的忠誠與熱愛,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當今社會,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但在高節奏、充滿誘惑的現代生活中,也出現了人心浮躁,精神世界卻相對貧乏,社會倫理道德水平面臨下滑,迷心逐物的通病,特別是年輕一代缺乏傳統孝道。“小皇帝”現象非常普遍,全家圍著一個人轉,長輩們辛苦付出,孩子們則心安理得地只想著索取,還有現在的“薄養厚葬”現象等有悖孝道的事屢見不鮮。所以,社會呼喚孝的回歸,要讓“孝悌”思想喚醒業已被物欲迷惑了的良知,讓孝心和愛心走出人們孤寂的心靈去溫暖和照亮更多人,為滋養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發揮應有的作用。
在紫砂藝術作品的創作中,追求器型、材質和工藝上的美固然重要,它可以最直接地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從而帶來美的享受。但一件真正好的紫砂作品,除了器物的美感以外,還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可以讓人慢慢地品,在把玩作品的同時,進行思想與文化的交流,繼而上升為一種精神上的碰撞,從而陶冶人們的情操,提高人們的文化、藝術乃至品格修養。
系列作品“望”就是試圖把孝悌文化的思想內涵納入到紫砂作品中的一次嘗試。大愛無言,寄情是中國人特有的情懷。主壺壺體造型如一幅 “慈母盼兒歸”的畫面:壺身對應身軀,壺足特意抬高,作為踮起的腳,半提梁壺把如同伸得長長的脖頸,正在翹首相望,充分表達了“盼歸”的急切心情;半球形壺身與半球形壺蓋對應“日、月”,表達了愛的永恒,如同日月,愛之偉大,亦如同日月浩瀚;壺身、壺足塑以重器“鼎”之造型,體現出愛之深沉。
“望”之一(圖1)壺鈕如兩只手捧著一顆心,也可以想象成結成連理的兩個人,相擁著同一顆心,既用以表達夫妻同心這層含義,也表達了對旅居他鄉親人的一份深深的掛念;壺鈕也可以想象成一盞燈籠,日夜長明,守候著遠行的人歸來,象征“家”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那盞永遠不滅的燈;壺鈕又像是一團火,象征了世世代代的生生不息。

圖1 “望”之一
“望”之二(見圖2)壺蓋與壺鈕的搭配,形似乳房,象征了母性,也象征了愛。兩組作品之區別在于“望”之一是著重于內心深處的一種表達,把心中的那份牽掛和對未來的愿景通過作品得到了展現;“望”之二則是通過一個具有標志性的肢體動作——望,詮釋了所有的期盼和愛。兩組作品均以套壺的形式增加了作品的整體感,作品采用幾何形體造型,用抽象的表現手法給人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間。

圖2 “望”之二
宜興紫砂壺文化融合了陶文化和茶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遺產,紫砂壺藝術則集造型、書畫、金石、篆刻、雕塑于一體,散發著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雖然宜興紫砂壺在某種意義上與其他中國傳統文化精華擁有較好的契合,如與古老的“五行說”、“陰陽說”、與儒、釋、道等傳統文化的融合,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可以挖掘的傳統文化題材很多,關鍵是如何合理地進行選擇取舍,如何實現與紫砂藝術的有機結合,這是我們從事紫砂壺藝創作的人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同時,在大力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如何把握時代脈搏,展現時代精神,同樣應該是我們進行藝術創作的主題。在紫砂作品的新品創作中,只有融入更為廣泛、更加豐富的文化元素,才能更加充分地展現紫砂作品的內涵,彰顯其獨特的魅力,賦予紫砂藝術更為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