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60年代初,一個美國年輕人在一家大型石油公司擔任油罐巡檢員。按照流程,工人們把油罐送上傳送帶,然后啟動焊油機讓焊油自動滴下,當油罐被帶動回轉一周時,其頂蓋的四圍就會沾滿焊油,油罐才會被密封。年輕人的工作,就是檢查工人們有沒有把油罐的蓋子焊接好。幾個月后,他就沒干勁兒了,每天對著焊油機發呆。
一天,他閑著無聊數起一滴滴流下的焊油,結果有了“大發現”:每個油罐竟然都準確地需要39滴焊油。他一下來了興趣,能不能研究研究,使用更少的焊油?于是他開始琢磨和實驗。不久,他竟然研制出37滴型焊油機。可惜,這種焊油機密封的油罐會輕微滲油。他繼續改進,研制成了38滴型焊油機。
年輕人起初以為,只少了一滴焊油的焊油機,算不上什么大發明。一位工程師知道后,主動找上門,鼓勵他把技術申請保護并在公司推廣。結果年底測算讓人大吃一驚,區區一滴焊油的節省卻給公司增加了每年5億美元的利潤。這個年輕人就是后來成為美國石油大王的約翰·洛克菲勒。
很多重要的發現都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做細做小,也是一種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