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強
在甲午故地劉公島正南2海里處,有一座不太顯眼的小島凸出海面。這并不是一座普通的小島,其名曰日島。在這座小島上,120年前曾發生過一場異常激烈的炮戰,而且是在甲午之戰中難得的一場“令日軍膽寒的勝仗”,指揮者就是時任“康濟”艦管帶、民國時期官至海軍總長、新中國成立后榮任首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軍委委員等職,唯一一位看到新中國成立的北洋海軍將領——薩鎮冰。
日島:海上堡壘
日島這個袖珍小島原為露出海面的一片礁石,遠遠望去,好似衣裳漂浮海中,古稱為“衣島”,因在威海市區向東海灣遠眺,它恰處東方日出方位,再加上威海方言中的“衣”與“日”兩字同音,清初改叫日島。該島東西長約120米,南北寬約80米,島岸線不足1000米,面積僅有一個足球場大小。
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在威海灣沿岸和劉公島上部署炮臺多座,以此構筑“炮”“艦”協防的海防屏障。日島因其位置特殊更受北洋大臣李鴻章的注意。在勘察各口岸海防奏折中他特意提到在日島修建鐵甲炮臺一座,并曾親自乘小輪勘視炮臺基址。負責修筑炮臺防御工事的北洋護軍從海灣南岸載來砂石將其加高,筑成一個近圓形人造島嶼,并在島上修筑地阱炮臺,遠遠望去,如同天然形成。
日島炮臺基本呈圓形,高出海平面約14米,整體筑有炮位、掩體、火藥庫、護坡墻等。炮位有兩個大地阱,設置英國阿姆斯特朗廠制造的200毫米口徑地阱炮2門。島上還有口徑120毫米平射炮2門,口徑65毫米平射炮4門,由此成為較為重要的一座海上堡壘,可與劉公島6座炮臺共同構成威海港最前沿的一道防線。如果這幾座炮臺被毀,北洋艦隊將失去最后的陣地依托,由此可見其戰略位置多么重要。
臨危受命堅守日島
1895年1月30日,日軍半天就輕松占領了威海衛以及海灣南北兩岸的諸多炮臺,隨后對劉公島及港內的北洋艦隊發起了全面進攻。
丁汝昌為加強日島防御力量,特令“康濟”艦管帶薩鎮冰臨危受命,率領30名水手到日島鎮守,正值寒冬臘月,狂風呼嘯,滴水成冰,薩鎮冰與眾水兵不畏艱辛,由此開啟了長達8天的浴血奮戰。2月7日的戰斗最為慘烈,日軍以扶桑、筑紫等25艘艦艇輪番向日島轟擊,已被日軍占領的威海南岸各炮臺也向日島猛轟不已。薩鎮冰激勵水手堅守崗位,誓死拼戰,劉公島炮臺也頻頻發炮支援,雙方展開了異常激烈的炮戰。
當時參戰的北洋海軍洋員肯寧咸記錄了激戰的情形:“薩管帶帶領了30名水兵來守這炮臺。他在這島被攻時非常奮勇,冒著不絕的炮火,他親自把守著速射炮。一次,三個水兵守著一門炮,冒著兇猛的轟擊,其中有一個因炮彈爆炸,頸上、腿上和臂上三處受了傷,可是一等傷處裹好,他仍舊堅決回到他的崗位,只手助戰。”
據日軍的戰史資料記載:“此役,敵炮臺頗能戰。以八門大炮抗擊我艦隊二十余艘,運轉巧妙,猛射我各艦。”
日本海軍遭此打擊,氣焰受挫,只得暫時停止進攻。雖然打退了日軍的一次次進攻,但守島官兵傷亡很大,火藥庫被炮火炸毀,駐軍營房被炸塌,一座地阱炮被炸壞,且妨礙了另一門地阱炮的射擊。這樣,日島炮臺已經失去了抗敵作用。丁汝昌不得已下令放棄該臺,薩鎮冰只好奉命撤回劉公島。日島遂被日軍占領并徹底摧毀。然而,日島炮臺在薩鎮冰的帶領下用僅有的8門火炮抵抗住了整個日本艦隊25艘艦數百門速射炮的輪番圍攻,使日軍未能向威海灣越進一步。
(放翁摘自《檔案天地》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