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體君 竇春芳
葉劍英7歲那年,擺在他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是在家當父親經商的小幫手,二是讀書求取功名。母親認為葉劍英天資聰慧,決定讓葉劍英走讀書這條道。雖然家境貧寒,但母親說,再難也得讓這孩子讀書。1904年,葉劍英走進了雁洋堡古玉泉私塾接受私塾教育。
到了葉劍英11歲時,家境有所好轉,父母就送他到離家5公里路的三堡學堂讀書。葉劍英住在學校,節假日也很少回家,靠母親隔幾天送來的米菜糊口。為了能讓正長身體的葉劍英補充營養,母親在家省吃儉用,偶爾給他送些肉食來。
1919年底,葉劍英結束了在云南講武學堂緊張的軍校生活,回到故土。母親對葉劍英說:“孩子,你不會再走了吧?”葉劍英看著躺在病床上的父親,安慰母親說:“不走了,在家服侍阿姆、阿爸。”父親吃力地責備妻子說:“孩子已經是國家的人了,軍務在身,怎能不走呀!”在家的幾天時間里,葉劍英向母親講述了自己這幾年在外闖蕩的一些故事,講到孫中山先生發起辛亥革命,又領導二次革命……聽完兒子的話后,母親終于想通了,她催兒子趕快回到隊伍里去,她支持兒子的革命事業。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占領了廣州,當時在廣東省財政廳任職的葉劍英的弟弟與母親一塊遷到韶關。1944年夏,日寇北犯韶關,為了母親的安全,葉劍英來信讓弟弟陪老母親及幼小的子侄趕快回家鄉梅縣去。在回鄉途中,葉母不幸病故在船上,終年73歲。
葉劍英在延安得知母親去世的消息后,萬分悲痛,就給弟弟復了一信,葉劍英在信中寫道:“我們兄弟應該時刻懷念母親的偉大母愛,并將偉大母愛發揚為愛全國人民乃至全人類。我為了悼念母親,已經把胡子留起來了,使得能摸著胡子就想念著慈祥的母親。”1950年5月3日,葉劍英從弟弟手里得到一幅母親遺像,葉劍英一直把母親的這張照片掛在自己的臥室中。
(郭旺啟摘自《中老年時報》2014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