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民革省委
加快推進我省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文/民革省委
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是一種新實踐、新探索,是國家力圖建構的一種新制度。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公共服務需求的數量和質量不斷增加,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是中央的舉措,也是河北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加快轉型升級的現實需要,對當前政府簡政放權、減負瘦身,促進服務產業發展、經濟結構調整具有重要作用。各地相繼出臺政策,在社區服務、行業性服務等領域,開展了政府購買服務工作,并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軌道。目前,購買規模逐步擴大,購買資金逐步增長,購買項目逐步增多,購買范圍逐步拓寬,購買方式逐步成型。
當前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此項工作處在起步探索階段,仍存在著不少問題和挑戰。二是采購品目中服務類項目范圍過窄,與財政預算管理的銜接不夠。三是政府購買服務是一項制度創新,在實踐中仍有阻力。四是社會組織公共服務水平不高。

推動政府購買服務,離不開政府的強力主導和切實履職,也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充分發育與廣泛參與。政府購買服務的制度設計、政策落實和項目實施都依賴于一定的社會體制和運行機制,具體建議如下:
一、健全完善法律法規。政府購買服務需要有持續的經濟和政治支持,需要健全的法律體系作保障。首先,明確各方責任,保障參與各方權利,營造良好法治環境。完善具體購買程序、工作流程、資金管理、項目實施、質量標準等制度規章。認真做好有關法規、政策、規章、標準和規劃的研究制訂工作,履行好制度設計職責,購買監管職責和績效評價職責;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提高專業人員素質,增強承接服務項目的能力。

二、創新工作運行機制。一是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科學的預算及評估機制。嚴格財政資金支出標準和范圍,引入績效審核,分類別、分層次地評估,投入比例、規模和水平,保證資金投入公平,免受社會質疑,實現產出效用最優化。探索崗位購買、項目購買以及全額支付、成本支付、資助補貼、以獎代補等做法。適度建立公開競爭機制。規范競爭性評審相關工作職責、程序、管理要求。通過市場化手段維護服務對象的自主選擇權,促使服務機構不斷提升服務水平,也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
三、提高服務質量水平。從人民群眾最基本、最緊迫、最急需的社會服務需求出發,設計、實施社會工作服務項目,逐步實現從需求評估、服務提供、監督管理到績效評估等環節、范圍與領域的有計劃、有步驟地拓展。規范購買程序,通過公開透明、競爭擇優方式選擇服務;加強績效管理,提高服務質量和專業水平;創造新型服務市場,調動社會組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社會組織健康發展;擴大購買范圍,可擴大到養老、殘疾人、青少年服務、社區服務、就業服務、司法矯治、醫療衛生、教育輔導、婚姻家庭、新農村建設、外來務工人員服務、志愿服務等,形成多部門、多組織、多領域購買服務的新格局。
四、推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市場組織、民間組織和社會企業都可和政府形成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而成為公共服務供給主體。非競爭方式、有限競爭方式、充分競爭方式要納入綜合政策范圍,出臺專項購買政策,制定配套政策。政府和供給主體間達成價值共識,建立互惠合作關系,取長補短,共同促進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的實現。通過制度創新保證有效合作,重點加強對合作激勵、利益制衡、信息溝通、行政指導、服務委托、群眾參與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推進形成統一的、多層次的、多渠道的、社會化的公共服務體系。
總之,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是政府采取市場化、契約化方式,面向具有專業資質的社會組織和企事業單位購買社會服務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是一種新型公共服務提供方式。規范購買服務主體,界定購買服務范圍,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探索購買方式,滿足社會服務需求;確立政府購買服務目錄體系,購買服務項目透明公開;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建立績效評價體系;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打破傳統上管不了、管不好和不便管的服務真正交由社會力量承接;提高財政投入效益,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成效才會逐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