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貞軍
做好文史工作發揮存史資政作用
文崔貞軍
文史資料工作是人民政協一項最具特色的重要工作,是一項以史為鑒、鑒往知來、服務當今、利在千秋的事業。近年來,晉州市政協著眼于提高晉州知名度,促進招商引資,有針對性地開展文史工作,發揮團結資政作用。征集重要史料100余萬字,以分卷出版《晉州文史大觀》的形式,介紹晉州有史以來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的歷史經驗,傳遞正能量,弘揚主旋律。繼去年出版《文化卷》后,今年又完成了《軍事卷》的編纂,不僅凸顯了以史為鑒、以史資政的政協特色,而且為外界了解晉州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政協工作的服務功能得到延伸。


2014年本文作者(右)走訪老黨員征集史料
一、適應形勢要求,擴大征史范圍。文史工作要適應新形勢,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自2013年以來,我市史料征集工作的重點、對象、范圍等都發生了變化。史料征集對象,從“有閱歷的老人”轉移到有關單位和中青年作者,從政協委員轉移到黨內外社會各界的同志,征集對象數多面廣;在征集的范圍上,由原來的政治、歷史、文物考古為主,普及到對工商經濟、文化教育、體育衛生、科學技術、民族、宗教、風尚習俗等各方面;文史征編的出版方式上,由文史委單獨征編出版,發展到與有關部門聯合征編出版,或者由個人出版專輯等多種出版形式。
二、改進征編機制,拓展文史資料的社會價值。文史資料作為“史林一枝”也是一種社會精神產品,只有拓展了它的社會價值,才能發揮出它的作用。我們的做法:一是制定規劃,明確文史工作目標,使文史工作系列化和專題化。研究制定文史資料工作規劃,明確各個年度編輯計劃,有的放矢,避免了盲目性和隨意性。對確定編輯出版的專輯,制定詳細的編撰方案,保證所征集到的文史資料具備“三親”特色,有較高的史料價值。二是將文史資料打造成文化產品,強化文史資料為晉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服務的意識。堅持以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宗旨,整理編輯出更多真實、生動的史料精品,為委員們參政議政提供參考史料,為黨政領導決策提供借鑒史料,為旅游發展提供人文史料,從而使文史資料更具社會價值,更加彰顯它的社會效益。三是拓寬工作方式,提升文史資料名氣。一改尋常坐在辦公室等史料,伏在辦公桌寫史料的方式,通過舉行文史專題調研、學術研討以及報告會、座談會的形式,弘揚并挖掘文史精品,通過在電視上開辦《俗話晉州》欄目,讓更多的人知道晉州文史,增強了文史感染力,擴大了影響面。
三、確立精品意識,提高征編質量。史料的征集、編輯、出版是一項科學而又嚴肅的工作。因此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堅持“存真求實”的原則,嚴把質量關。在具體工作中,嚴把“六關”:一是選題關。二是提綱擬訂關。三是稿件撰寫關。四是資料查閱關。五是修改審查關。六是編輯出版關,確保每一篇史料既具有可讀性,又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四、廣交朋友,及時發現史料線索。近年來,隨著文史工作的深入開展,我們聯系、團結了一批熱心于文史工作的各界朋友,為我們撰寫史料,提供線索。文史委加強了與政協委員以及社會各界的聯系,以文會友,以友促文,不斷擴大撰稿人隊伍。通過各種渠道(拜訪、發函、座談、慰問等)及時向他們通報文史工作信息,與他們共同研究新時期的文史工作,鼓勵他們多出精品。加強與在外地工作的晉州籍人士和曾經在晉州工作過的老同志的聯系,加深感情,挖掘他們在晉州生活、學習、工作的經歷,提供翔實可靠的史料。
今后,我們要將文史資料工作與履行政協職能結合起來,選準切入點,開展與文史相關的視察、考察、調研活動,使文史工作更好地體現三性(統戰性、史料性、可讀性)和三親(親歷、親見、親聞)特色。
(作者為晉州市政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