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海洋
加快林業生態建設 促進河北綠色崛起
文/王海洋
我省林業建設近年來雖然得到長足發展,但與先進省份和建設“三個河北”實現綠色崛起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一是森林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我省人均森林面積1.1畝,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2,森林覆蓋率在全國排第18位,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3。森林資源集中分布在承德區域,有80多個縣(市、區)森林。
京津地區每年要完成100萬畝成片森林建設任務,亟需調整平原地區規劃林業用地指標,建設環首都國家公園同樣面臨調整用地與資金問題。三是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按照省委、省政府確定的“每年造林420萬畝、森林覆蓋率增加1個百分點”的目標任務,每年造林資金大約需要40億元。目前中央和省級財政每年可用于造林的資金約9億元,其余缺口資金需市、縣和社會籌集,投入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為此建議:
一、加大造林綠化力度。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省委關于林業生態建設的決策部署上來。一是大力實施“綠色河北攻堅工程”。強力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太行山綠化、沿海防護林等重點工程,繼續推進10個人工造林大縣和10個封山育林大縣等“四個十”重點工程,加快廊道、村莊、城鎮、礦山綠化步伐。二是著力建設京津保平原生態過渡帶。突出抓好生態廊道、城區周邊、生態公園、湖淀周圍、機場周邊、環京津生態林帶等主要區域規模化連片植樹造林,打造集中連片、相互貫通的大型城市森林帶,構建京津冀城市群森林圈。三是啟動環京津“三個百萬畝”成片森林建設工程。2015-2017年在環京津的廊坊、張家口等6市75個縣(市、區、場、處)每年完成100萬畝成片森林建設任務。在保定野三坡、承德霧靈山和張家口大海陀等區域謀劃一批環首都國家公園。同時,積極爭取國家調整土地利用規劃,擴大我省生態用地規模和比例,破解林業建設用地瓶頸。

作者在基層調研林業發展情況
二、發展壯大林果產業。正確處理“政府要綠”和“群眾得利”的關系,將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結合,突出抓好優勢果品基地建設,打造一批特色優勢產業群和產業帶。2015年新建高標準基地200萬畝、完成果樹結構調整和樹體改造200萬畝、建設觀光采摘果園200個。因地制宜大力推廣林藥、林菌、林禽等林下經濟模式,建設一批帶動力強的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積極扶持森林生態旅游、林木種苗、花卉、野生動植物繁育利用等新興產業發展,推進林農牧復合經營。培育壯大一批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提高林業生產組織化程度,提升河北林果產業綜合競爭力。
三、拓寬林業投資渠道。一是積極爭取國家投資。環首都地區林業生態建設任務重、投資大,擔負著阻沙源、保水源維護京津冀生態安全的重大責任,多年來為保護和改善京津生態環境作出了重大貢獻,建議進一步積極爭取國家層面的扶持和支持。二是加大各級財政投入。林業是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應逐步增加省級財政造林綠化投資比重,引導各設區市黨委、政府加大林業建設資金力度,建立穩定的以各級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的林業投入體系。三是吸引社會投入。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積極推進市場化運作,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導、市場推動、多方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最大限度地激活各種資源要素,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造林綠化。同時建立林業金融產品政府貼息制度,引導金融機構開發林業信貸產品,滿足造林主體貸款需求。
四、營造有利于林業發展的氛圍。加大林業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研究出臺扶持林業建設的政策措施,為全省林業建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認真總結推廣公開競標、大戶承包等多種行之有效的造林綠化新模式,充分調動企業、合作組織、大戶等造林主體的積極性。按照“誰排放、誰負擔”的要求,研究探索建立碳匯指標與碳排放中和抵消的碳匯交易機制,拓展生態補償渠道。加強對造林綠化的組織領導,抓好森林覆蓋率凈增量考核,深入推進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努力營造全黨動員、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林業建設的良好氛圍。
(作者為省政協委員,省林業廳廳長、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