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書龍
進入政協 宣傳政協
文葉書龍
我于1982年參加工作,先是在南皮縣農業局,繼之團縣委、縣委宣傳部,至2009年2月調任縣政協科教文史委員會主任。
走進政協,很快進入了角色。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我切身感到,政協的工作的確大有作為,在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把政協工作宣傳出去,是我進縣政協工作不久就考慮的一個問題。因我在縣委宣傳部工作時主編過《滄州日報·南皮版》,就想辦一張政協報。
我把想法向主席邊疆匯報后,得到了大力支持,報名定為《南皮政協》內刊,邊疆主席指示:報紙要辦得大氣,有品位,質量要高,要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他還親自撰寫了“與讀者見面的話——創刊詞”,為報紙把關定向為:努力為推動縣委、縣政府的各項中心工作,為全縣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鼓呼;為凈化社會風氣、弘揚社會正氣鼓呼;為歌頌各界政協委員在社會發展中的業績鼓呼;為傳承積淀了幾千年的南皮文化鼓呼。”
經過充分準備,《南皮政協》第一期于2012年3月19日出版。報紙為對開四版,設要聞、文化博覽、政協天地、副刊四大版面。發送范圍除南皮縣政協委員及縣域內廣大讀者外,還向全國政協,省、市有關縣政協機關部門,在外地工作學習的南皮籍老鄉和曾在南皮工作過的外地人員及領導同志寄發。
短短三年時間,《南皮政協》報發揮了效用,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促進了政協工作的順利開展。《南皮政協》及時刊登縣委、縣政府出臺的重大決策,對縣委、縣政府、縣政協的重要會議及活動進行跟蹤報道。報上設立了“政協領導言論”“高層聲音”“調研報告”“建言獻策”“委員風采”“文史之窗”“政協知識問答”等專欄,對政協委員的參政議政工作起到了指導作用,同時也使廣大讀者對政協的工作性質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激發了外地南皮人熱愛家鄉的情愫。許多在外地工作學習的南皮老鄉在收到報紙后,都來信來電表達了感激之情,對家鄉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項事業方面所發生的巨大變化感到由衷高興。特別是久居外地的老鄉,每期報紙都要從頭到尾讀個遍,耄耋老人單玉鉉把報縫里的一個文學常識錯誤挑出來給編輯部寫信予以更正。有些人還利用自己的工作條件為家鄉的招商引資工作牽線搭橋。中國古典小說戲曲研究的“現代第一人”孫楷第是南皮人,2013年1月,孫楷第的后人將孫氏家族祖傳的《明渤海孫氏積善堂題贊手卷》捐贈給國家圖書館永久收藏,并將國家圖書館給予的200萬元獎金全部捐獻給了家鄉王寺村,建了一所“積善堂小學”。
成為同學、戰友、失散親人的聯系紐帶。《南皮政協》每期都推出1至2位南皮驕子,家鄉及外地南皮人在國家各個領域中所取得的成績和典型經驗都能在報紙上得到展示。通過《南皮政協》,一些久未聯系的同學、戰友如今接上了關系。博古劉村有一個“劉氏科教之家”,祖孫四代從事教育和科學技術工作,他們與曾任南皮縣第一任教育局局長的單聲三先生一家是姻親,但由于戰亂失散,多年未有消息。內蒙古大學教授劉鍾齡先生在看到《南皮政協》刊登的《單喆穎:中國石油機械制造業的開拓展者》的文章后,馬上給我們打電話要了對方的聯系方式,使幾十年失去音訊的親人有了相聚之機。2012年“五一”假期,劉鍾齡教授不顧已是年逾八旬的高齡,與兒子驅車千余公里來南皮政協登門致謝。

葉書龍
提升了南皮對外知名度。南皮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歷代名人輩出。西周有“武以威敵、文以附眾”的大將軍尹吉甫,晉有富商石崇,唐代有著名政治家、地理學家、名相賈耽,清代有狀元宰相張之萬,清末軍機大臣張之洞,現代有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張隱韜,戲曲研究專家孫楷第,戲曲表演藝術家劉喜奎、語言學家張志公,當代有著名作家王蒙、歌唱家李雙江、朱明瑛、電影表演藝術家李孟堯等。《南皮政協》的人物專訪和人物追述,大大提升了南皮的對外知名度。央視《百家講壇》主講紀連海有感于南皮深厚的文化底蘊,表示愿為南皮作點兒事情,計劃在適當時機推出《(紀連)海侃南皮》專題電視節目。許多在外地工作學習的南皮籍老鄉,也為家鄉擁有眾多的歷史名人和時代驕子而感到自豪和驕傲。
現在,《南皮政協》在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指導下,圍繞縣委、縣政府的工作中心,正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為縣域發展傳播正能量,為“實干興南”振臂鼓呼!
(作者為南皮縣政協科教文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