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主席近鏡頭
〔編者按〕自2012年換屆后,在當地黨委的領導下,我省縣(市、區)政協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貫徹執行省、市、縣(市、區)委的一系列決策,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履職服務和服務履職工作中作出了非凡的業績。為了全面反映本屆縣(市、區)政協的工作情況,本刊從2014年第1期起,恢復原有的“政協主席近鏡頭”欄目,主要刊發縣(市、區)政協主席、副主席在履職工作中某一方面的業績和成果,敬請垂注并歡迎賜稿。

史玉尊
唐山市路北區政協主席史玉尊上任以來,以發揮委員主體作用為著力點,積極探索委員履職的新方法和新途徑,努力為委員施展才華、展現風采提供更大的舞臺,進一步提升了政協履職的整體水平。
為搭好委員參政議政平臺,在史玉尊的倡導和推動下,區政協創造性地開展了“菜單式”調研活動。由過去政協定題組織調研,轉變為政協常委會圍繞全區熱點難點問題確定調研方向,委員根據調研方向自主選擬課題,報常委會研究梳理后形成“調研菜單”并發布。各界別、各專委會、各鄉街聯絡組或委員個人再在菜單中選定課題開展調研。通過這種“預約式選題”的調研模式,發揮了委員潛能,推出了一批高質量、有影響、可操作性強的調研成果,創出了政協建言立論的品牌。
政治協商是政協工作的一大內容,以史玉尊為首的區政協班子敢于創新,將調查研究與專題座談議政相結合,在唐山市率先推行了“高位”協商機制。就綜合性、全局性、前瞻性課題,區政協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召開專題議政會,請區委、區政府有關領導與政協委員面對面協商交流,委員們的很多真知灼見得到了采納。
史玉尊非常關心委員日常活動的開展,尤其重視委員聯絡組工作。按照他的要求,區政協分別在區內12個鄉、街成立了政協委員聯絡組,把全區236名委員按屬地、就近、有利于工作的原則分配到各組參加活動,有效地解決了政協閉會期間委員分散、發揮作用受局限的問題,架起了與人民群眾的連心橋。
為發揮好委員民主監督作用,史玉尊力推區政協與區各黨政部門建立了協調聯動的民主監督機制,近年來累計有180名委員被區紀委納入民主評議員信息庫,130余名委員先后參加了政風行風評議、年度全區工作考核、懲防體系建設測評、司法聽證等活動。根據委員提交的社情民意和提案線索,區政協還先后對城區建設、社會穩定、食品藥品安全等工作進行了視察,強化了落實整改措施的跟蹤問效機制,促進了一些熱點問題的解決。
史玉尊說,增強委員社會責任感,還必須大力倡導“愛心回饋社會”的價值取向。五年來,區政協先后組織開展了送“科技、文化、衛生、法律”下鄉、“真情暖萬家”、扶貧濟困、捐資助教、賑災義捐等活動,服務群眾10,000余人次,資助貧困家庭500余戶,資助貧困學生800余名,踴躍參加為地震災區捐款達580多萬元,彰顯出了政協委員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的思想境界,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蔡 蕓)

張松明
2014年1月,隆化縣政協副主席張松明按縣委安排掛聯山灣鄉政府,他認真履行政協職責,多措并舉,使幫扶工作得到了有效開展。
為進一步摸清制約山灣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源,張松明每月抽出3天時間到山灣鄉與鄉村干部同吃同住開展工作,一年內跑遍了全鄉11個行政村的大街小巷。在苗子溝村、皮匠營村,他還進行了為期4天的蹲點調研。他與兩個村村委負責人談心交流,走訪部分農戶,送去“連心卡”,同時為皮匠營村送去救助資金6000元,米面油420斤,衣物200件,幫助貧困家庭12家,資助輟學兒童4名。對兩個包扶村存在的實際困難,他與村兩委班子逐一詳細研究確定解決方案,找準了能貼進項目支持的縣直對應部門。在調研中,他撰寫了《加快山灣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幾點建議》的調研文章,受到有關部門重視并予以采納。
找到了問題,就要辦實事。2014年8月,張松明協調縣直11個部門到山灣鄉進行現場辦公。各部門對該鄉農業產業發展項目提出了破解難題的辦法和具體措施,現場籌集項目資金26萬元;爭取到縣環保局和建設局10余萬元資金,在左道營村選址修建了一個大型垃圾填埋場,解決了全鄉各村垃圾無處填埋的問題。再有,為切實改變苗子溝村、皮匠營村的落后面貌,張松明還尋求企業家贊助資金12萬元(另有價值10萬元的體育器材),使這兩個村涉及的村部建設、安裝太陽能路燈、建公廁、修路等建設項目所需資金有了著落。
這一年,為更好地助推山灣鄉農業發展,張松明充分發揮政協人才優勢,帶領縣政協專委會部分委員到山灣鄉實地視察了食用菌種植、蔬菜種植、養牛和中草藥種植等農業產業重點項目開展情況。針對項目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委員們提出了許多好的意見建議。
苗子溝村有多年的養牛歷史,村民有豐富的養殖經驗。張松明堅持擴張總量,提高質量,大戶帶動的原則,運作成立養牛協會,經過協調與隆化縣子澤養殖有限公司簽訂公司加農戶合同,公司提供技術、飼料、高于市場價收購的優質服務等。到2014年底,該村實現牛存欄560頭,發展養牛戶100戶,30頭以上養牛大戶達到20戶,修建養雞場3個,農民人均增收300元,年人均收入超過5500元,養牛已成為該村產加銷一條龍特色產業。
通過一年多的幫扶,張松明所包扶的山灣鄉兩級班子的凝聚力、戰斗力明顯提高,村民文化活動、環境衛生管護形成長效機制,全鄉社會經濟實現了平穩快速發展。
(榮春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