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
喬治,斯蒂芬遜(1781-1848),英國蒸汽機車發明家,設計研制成世界上第一臺客運蒸汽機車“旅行號”.被人們譽為“火車之父”.
喬治,斯蒂芬遜出生于英國一個煤礦工人家庭,全家8口人靠父親的一點工資生活,日子過得十分艱難.為了分擔父親的重擔,8歲那年,斯蒂芬遜就去給人家放牛了,貧困的家庭生活,繁重的體力勞動.并沒有磨滅斯蒂芬遜強烈的求知欲.
每當去煤礦給父親送飯的時候,斯蒂芬遜總是圍著轟隆轟隆轉動的機器看不夠,他想,自己長大以后.要是也能像父親那樣當一個司爐工,操縱巨大的蒸汽機干活,那該多好.放牛的時候,他就用泥巴來做蒸汽機,有鍋爐,有汽缸,有飛輪,做的和真的差不多.
斯蒂芬遜14歲那年真的當上了一名見習司爐工.望著爐膛里熊熊燃燒的火苗,聽著飛快轉動的機器發出的轟鳴聲,他高興極了.他一會兒往爐膛里添煤,一會兒給機器擦去油污,弄得滿頭大汗、一身油泥也不肯坐下來歇一歇.一天下午,工人師傅都下班回家了,斯蒂芬遜借口清洗機器零件,把蒸汽機全部拆卸開,想好好了解一下這臺機器的內部結構,拆散容易裝配難,等他把一大堆零件重新裝配起來的時候.室外早已是滿天星斗了.在回家的路上,他好像懷里揣著一只小兔子,心咚咚地蹦跳個不停,生怕第二天機器開動不了,要是耽誤了生產,老板是一定不會饒恕他的.他越想越怕,一晚上都沒有睡好覺.
第二天天還沒有亮,斯蒂芬遜便急急忙忙地趕到了煤礦,他生火加煤,試著發動那臺拆過的機器,沒有想到,它轉得比平常還歡哩.這時,他那懸著的心才落了下來,
斯蒂芬遜多么渴望自己也能造一臺機器.他模仿著拆裝過的那臺蒸汽機,試著畫了一張草圖,送給煤礦的總工程師看.總工程師看后,高興地拍著他的肩膀說:“好啊,有志氣的孩子,希望你多讀書,多掌握科學知識,將來發明一臺比蒸汽機更好的機器l”可是,斯蒂芬遜從沒進過校門,怎么讀高深的理論書籍呢?為了填補科學知識的空白,斯蒂芬遜決心從頭學起.他白天做工,還要抽空給人擦皮鞋,修理鐘表,好多賺點錢補貼家用;晚上,他到煤礦的夜校去上課.那時候,他已經是一個17歲的小伙子了,可是他不怕羞,每天都去和七八歲的孩子一起,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由于他勤奮好學,刻苦用功.很快就掌握了許多科學知識.22歲那年,斯蒂芬遜成了一名機械修理工.
有一次,煤礦的一臺蒸汽機突然發生了故障,許多機械師都找不出毛病在哪里,就在這時,斯蒂芬遜走了過來,請求總工程師允許他試一試.總工程師了解他平時喜愛擺弄機器,便答應了他的請求,斯蒂芬遜挽起袖子,把機器全部拆開,對每一個零件都進行了檢查和矯正,然后,又不慌不忙地把機器裝配好,蒸汽機果然轟隆轟隆地轉動起來.煤礦經理聽說這件事后,非常高興,破格把這個放牛娃出身的機械修理工晉升為工程師,那時候,斯蒂芬遜29歲,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有時候興趣是需要我們通過努力培養的.當我們在外部條件的引導下真正地學習進取了,并經過自己的鉆研取得了成果,興趣也就自然而然有了.興趣和成功往往就是這樣相互促進、互為因果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