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立
淘汰落后不能再拖了
■王云立
自“十一五”以來,工信部陸續公布了過剩和落后產能企業名單,每年涉及淘汰產能的企業數以千計。然而,如今“十二五”即將收官,過剩行業和落后產能仍比比皆是,化工行業也不例外。如若將比重過大的落后產能帶入“十三五”,勢必影響行業做大做強。就當前整個化工行業來說,已經進入了一個全面過剩時代。但凡國內能夠生產的大宗化工產品,基本都存在過剩狀況。實際上,國家為淘汰過剩和落后產能制定了許多措施,盡管大家都知道過剩和落后產能對提升制造業水平有阻礙拖累作用,對行業整體轉型升級有制約作用,明白淘汰過剩和落后產能有利于增強行業后勁,但鮮有企業在上項目或擴能時能抑制沖動。筆者以為,要想減少過剩和落后產能對下一個規劃期的影響,需在以下幾方面下大力氣:
首先,要以《中國制造2025》為準則,對化工業進行科學指導與定位。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統籌謀劃,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此,在過濾既有行業產能時,要以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為衡量標準,對裝置項目予以取舍,要重點突出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新增產能時,要積極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裝置。
其次,要實施積極的總量控制和計劃調控。市場經濟下,許多人忌諱提及“計劃”二字,生怕被扣上“倒退”的帽子。實際上,市場經濟與計劃手段并非對立。當前,我國經濟總量已居全球第二位,擁有令世界羨慕的最大消費市場,如果不實施總量控制和計劃調控,定會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企業主管部門應嚴格把控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嚴把項目審核管理關、項目審批程序關,特別要嚴控企業以技改名義實施的擴能行為;要以社會有效需求為參考目標,科學制定淘汰標準,把“量”與“度”拿捏得恰到好處,確保產業協調健康科學發展。

再次,要理智對待產能與地方GDP的關系,避免項目功能工具化。毋庸諱言,化工業建設與擴能具有投資額高、對地方GDP貢獻大的特點,因而常被地方用來增厚GDP指標,工具化特征非常明顯。為此,一些地方雖年年高喊淘汰過剩產能,但結果是產能年年沒減少。為了避免低效化工項目繼續擴能,企業切莫唯地方GDP馬首是瞻,而必須以科技含量為核心,以市場需求為依據,以產品生命力為重點,進行科學論證,把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產能帶入“十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