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民
(福建省南平市環境保護局武夷新區分局)
環境監測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探討
陳忠民
(福建省南平市環境保護局武夷新區分局)
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推動了物質生活的改善,環境污染也因此加劇,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因此需要采用積極的環境監控手段實現環境的動態管理。本文結合實際提出了一種基于B/S架構的環境監測管理的解決方案,重點分析了核心功能模塊的設計和監測管理信息系統的實現。
環境監測;信息系統;設計與實現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惡化,許多國家已意識到環境污染的危害,正逐漸加快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構建,加大對環境的動態監測力度。就中國的環境問題來講,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近年來的環境問題得到改善,但整體效果差強人意。傳統的環境管理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環境的監測需求,探究科學的監測管理系統已迫在眉睫,建立完善的動態監測體系已勢在必行。本文設計的環境監測管理信息系統,使得環境監測、災害預測等走向規范化和信息化,在減輕工作人員工作壓力的同時,提升了環境管理水平,對加快環境管理信息化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采集環境監測信息后,完成傳輸、統計、評價等相關工作流程,最終實現從手工監測向自動化、信息化的轉變,自動導入監測數據,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評價,掌握環境的變化趨勢和詳細的污染狀況,可以實現對任何時間段空氣綜合指數、API指數、水質綜合指數等的查詢,查詢的數據結果主要以文本格式、電子表格和FOXPRO導出,將數據上報國家環境檢測局,也可以將環境信息向公眾發布[1]。
(2)需要將環境狀況通過電子地圖進行展示,將環境監測結果統計分析后通過1:10000或1:250000的電子地圖進行展示。
(3)實時接收空氣質量和水質等的監測結果,并將監測結果在電子地圖上更新。
(4)將視頻、音頻等表現手法插入到環境監測管理信息系統中,通過圖形和顏色的變換來只管表示環境狀況的變化,便于進一步分析和預測。
(5)數據庫系統和GIS系統基于多層結構的分布式應用,兼容國際Internet的傳輸協議,保證所有用戶可以實時瀏覽加載于web的環境監測信息,可以很方便地完成信息檢索和預測。
系統主要包括數據庫信息系統和GIS發布系統,在實際的設計中,數據處理系統的設計包括數據層、分析層、顯示層三層結構。圖1是數據處理系統的結構。

圖1 數據處理系統
2.1 數據庫信息系統
數據庫信息系統主要包括主要實現對基礎數據的分析、對監測數據的統計、各項數據的導入導出、對自身的設置等。因此,數據庫信息系統的結構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1)基礎數據:對通用信息進行編碼,評定實時監測數據,結合實際設計需求進行修改和完善。
(2)監測數據:監測數據部分實現環境數據的監測,包括日常空氣質量、水質日報、空氣、噪聲、酸雨、固體廢物等監測模塊。數據庫系統部分的各種匯總、統計和查詢也都通過監測數據模塊實現。
(3)數據導入:數據導入部分主要通過FTP方式上報各項監測數據,實現數據的自動導入,通過GPRS方式上報在線監測數據后在本模塊實現檢查。
(4)數據導出:生成和導出監測數據,并按照相關程序上報。
(5)系統設置:備份用戶信息,設置相關應用權限,管理安全日志。
2.2 GIS發布系統
環境監測信息管理系統需要有較廣的覆蓋面,因此GIS系統需要有合適的比例尺,針對城區地圖,GIS系統設置1:10000的比例尺,針對全省地圖,GIS系統設置1:250000的比例尺。根據實際需求,將GIS發布系統分成若干圖層,便于用戶添加。
以基礎數據和監測數據為依據,對GIS發布系統進行表征分析,主要包括區域的空氣監測、噪聲網絡圖、功能區的實現。
3.1 基本技術介紹
數據庫部分以微軟Visual.Net 2003為基本開發工具,以微軟SQL Sever 2000為應用平臺,以COM/COM+為技術標準,以C#為開發語言,提高系統擴展性和穩定性的同時,保證廣域網用戶的正常瀏覽。
實際設計中,數據庫應用系統中的模塊會不同,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體系結構,例如,為了方便用戶進行瀏覽和查詢,常將B/S體系結構應用于基礎數據中,為了方便管理員使用,常將C/S體系結構應用關于數據導入和導出模塊,以提高系統的操作性。采用Arc IMS3.0作為GIS發布系統的軟件,利用VC等通用語言實現GIS軟件Arc/info8.0的編程。
3.2 空間數據庫和屬性數據庫的設計
空間數據庫和屬性數據庫是GIS數據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際設計中,為了實現對屬性數據的管理,需要應用Arc/info的Coverage結構,通過整理和編碼后,形成與空間數據類似的存儲標識碼,形成點、線、面相關的屬性數據庫。空間數據庫與屬性數據庫在邏輯上具有一定的聯系,但二者在物理層面上分開,屬性數據庫通過接口實現與空間數據庫的連接[2]。
對監測項目進行的編碼設計,目的是為了提高系統的靈活性,為用戶提供便利,實現信息的交換和共享。代碼編寫以國家和行業的標準為依據,沒有相關標準參考時,需要結合具體狀況進行合理設計,結合實際情況對需要編碼的字段進行分析,再進行精確的定義,保證監測站點的編碼空間滿足設計要求,制定完善的編碼規則。
3.3 多媒體信息的表現
在相關圖層的屬性表中,確定需要連接的對象,主要包括音頻、視頻,在屬性表中加入相應的連接字段,將連接對象的路徑和名稱信息輸入到字段中,根據連接的相關定義,選擇正確的連接字段,對相關程序代碼進行選擇。實際應用中,用戶想要打開連接對象時,只需點擊視圖中的連接要素。
3.4 Web-GIS應用體系
分布式應用體系結構為方便客戶機與服務器之間的連接,為其提供強大的可執行功能,實現客戶機與服務器之間負荷的有效平衡。為了提高系統的可操作性,只需對分布數據進行計算分析,在服務器端執行處理任務。在客戶端完成空間查詢和生成電子地圖,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應用系統的作用,發揮客戶端與服務器的優勢[3]。
3.5 監測數據的發布
環境監測管理信息系統需要將各種動態監測數據通過GPRS方式進行傳輸,將工控機設置在自動監測儀器的端口,每個一定時間對環境數據進行監測,將DBF數據包發送到郵箱,其中需要以通訊的方式實現。數據庫系統通過對郵箱中數據包的采集,預先設置基本路徑,分析系統命令過后執行相關導入程序,進入數據庫系統后更新數據庫系統和GIS發布系統的信息。
3.6 監測數據的傳輸
對于一個大的地區來講,市級監測站和省級監測站之間需要有良好的連接,主要通過點對點連接或Internet兩種連接方案,本系統中利用FTP的基本協議,將各項數據傳輸到FTP服務器。為了積極響應多市的同時撥入,可以建立相關的modem池,在省級監測站設置固定的電話號碼。通過Internet的連接方式需要在省級監測站中建立有固定IP地址的FTP服務器,在實際應用中,不同的地區會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連接,不同的市級監測站也可以通過網路的方式登錄到服務器中[4]。
為了提高后臺服務的持續性,需要建立完善的后臺導入軟件,導入軟件將DBF格式的文件導入數據庫,設置相關上傳計劃和上報時間后,記錄上傳信息。監測數據導入數據庫之間,系統需要對數據的有效性和格式進行檢查,出現錯誤時記入日志,提示用戶處理。
3.7 監測數據的上報處理
將河流、空氣、噪聲等監測對象進行合理的劃分,設置相應的導出規則,進一步劃分為監測總站的DBF格式的數據文件。當需要進行數據上報時,審核文件名稱定義和相關監測點位,選定監測時間段,將指定監測數據導出,生成固定的DBF文件,按照用戶的指令存放在相應位置。管理員對文件進行詳細的檢查,對錯誤的數據進行更正后增加上報數據文件的類型,必要時需要對系統軟件進行更新和維護。
本系統的設計充分體現了信息監測的先進性、開放性、實用性的特點,可以滿足監測信息系統對數據安全性和及時性的要求。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時代背景下,環境監測信息管理系統研究已成為必然趨勢。在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中,必須遵循標準的Internet協議,將環境監測系統應用到實際中,并逐漸延伸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以提高生活質量為主要目標。
[1]張學典,黃顯,徐可欣,等.GIS發布系統在環境監測系統中的研究[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1,27(11):236.
[2]梁萬杰,曹靜.無線環境監測系統[J].江蘇農業學報,2013,29(6):141.
[3]李秀紅,黃天戍,孫忠富,等.基于GPRS環境監測系統[J].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09,37(6):140.
[4]郭偉,趙國林,任娟,等.環境監測系統的優化與改進對策分析[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22(17):194.
X84
A
1005-7897(2015)08-0077-02
201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