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海艷 徐忠敏
(上海市閘北區彭浦新村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435)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膳食結構發生變化,近15年間我國人群血尿酸異常增加了1倍以上[1]。國內大量研究證實,尿酸不再只是診斷痛風和反映腎功能的指標,高尿酸血癥是高血壓、冠狀動脈血流減慢的獨立預測因素,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危險因素,與心腦血管事件發生顯著相關[1]。原發性高尿酸血癥是代謝綜合征的重要組分,臨床上常伴發2型糖尿病、肥胖、高血壓病、脂代謝異常、動脈硬化、冠心病等疾病[2]。西醫對本病的研究和治療已取得了較多進展。在生活方式改變和傳統中醫的基礎上,采用針刺和藥飲,在社區綜合防治高尿酸血癥,發揮中醫治未病的優勢,具有一定的前景。
納入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本中心門診高尿酸血癥患者260例,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130例,男56例,女74例,年齡50~72歲,平均61.8歲;對照組130例,男65例,女65例,年齡49~74歲,平均62.3歲。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199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制訂的痛風診斷標準。②符合《中藥新藥治療高尿酸血癥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的標準,主癥為眩暈、骨節酸痛,耳鳴、腰酸、膝軟;次癥為口干、失眠、心煩不安、肢體麻木、便秘。舌質黯紅、少苔或舌邊尖有瘀點或瘀斑,脈細或細數或沉澀。具備主癥2項、次癥1項、舌脈1項即可診斷。③中醫辨證為氣虛血瘀型。血友病、血小板減少、精神疾病、妊娠、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藥物和針灸治療過敏、嚴重創傷或重大手術、合并肝、腎及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半年內急性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者剔除。
1.2.1 治療方法
研究組采用:①飲食、運動鍛煉、戒煙等生活方式改變,并予以傳統中醫治療;②針刺氣海、關元穴、中極、兩側足三里、三陰交、太沖穴;③藥飲 每日服用降尿酸茶,成分為丹參5 g、川芎5 g、澤瀉5 g、茯苓5 g、熟地5 g、絞股藍5 g、吳茱萸5 g。中藥配伍藥物無不良反應。對照組僅采用飲食、運動鍛煉、戒煙等生活方式改變以及傳統中醫治療。
1.2.2 檢測方法和療效判定
采用中華醫學會檢驗學會推薦的方法,用生化自動儀分別于干預前、干預8周后檢測血尿酸、血脂[4-5]和肝功能。療效評定標準參照新藥(西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匯編中的血尿酸、血脂療效判定標準[6]。顯效為尿酸下降≥20%、或總膽固醇下降≥20%,或三酰甘油下降≥40%。有效為尿酸下降10%~20%,或總膽固醇下降10%~20%,或三酰甘油下降20%~40%。無效為未達到上述標準。惡化為尿酸上升≥10%,或總膽固醇上升≥或三酰甘油上升≥10%。總有效率包括顯效和有效。
研究組和對照組分別有6例和4例失落,納入統計者分別為124例和126例。研究組總有效率為87.90%,高于對照組的73.02%(P<0.05,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治療前兩組患者尿酸、三酰甘油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尿酸、三酰甘油均較前改善,但前者優于后者,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尿酸與三酰甘油的比較(mmol/L)
治療前兩組患者總膽固醇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總膽固醇與治療前比較(P<0.05);治療后,兩組間總膽固醇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總膽固醇均較前改善,研究組對總膽固醇的降低優于對照組。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總膽固醇的比較(mmol/L)
治療前兩組間肝功能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肝功能的比較亦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前后兩組肝功能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提示兩組治療對肝功能無影響。
表4 治療前后兩組肝功能的比較()

表4 治療前后兩組肝功能的比較()
丙氨酸轉氨酶 天冬氨酸轉氨酶(U/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124 38.12±1.37 34.37±2.11 28.08±2.22 27.91±3.54對照組 126 37.93±1.12 36.21±1.93 28.39±3.11 28.15±2.19組別 例數 (U/L)
古代祖國醫學文獻并無“高尿酸血癥”之名。《靈樞·賊風》篇中的“風邪氣之傷人也,令人病焉,今有不離屏蔽……有所于濕氣,藏于血脈之中分肉之間”為作者表示高尿酸血癥導致的痛風患者可不因外感風寒之邪或其他邪氣而突然發病。古人并不認識高尿酸血癥時尿酸結晶在組織中沉積導致痛風發作,僅將其病因統稱為“濕氣”,且說明于血脈之中,分肉之間,久留而不去,但這與尿酸過多在組織中沉積的現代醫學理論一致。高尿酸血癥屬“血毒”、“濁毒”范疇,高尿酸血癥所致痛風性關節炎應歸為《金匱要略》中的“歷節病”。水濕代謝失調,濕濁之邪留滯不化,恣意膏粱肥甘,日久傷脾,脾失健運,造成氣化失司,津液代謝障礙,最終導致內濕滋生。濕邪彌散于營血,致高尿酸血癥,故濕濁內蘊是高尿酸血癥的病機。根據高尿酸血癥臨床表現與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腦卒中、肥胖、脂肪肝等疾病密切相關,高尿酸血癥的病位在血脈,其發生與肝脾腎三臟關系密切。
目前經過臨床驗證,已篩選出具有確鑿作用的中藥30余種,降尿酸有效方劑達25個組方。研究證明,丹參、川芎主要含黃酮類、解脂酶等,可明顯抑制兔血清尿酸、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的升高[7]。伏苓、澤瀉對大鼠有明顯的降脂作用,并能提高血清一氧化氮水平,降低尿酸的水平,對尿酸結石的形成有抑制作用[7]。絞股藍能降低高脂喂養大鼠的血清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尿酸水平,并可顯著降低血漿內皮素,從而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8]。以高尿酸血癥大鼠為模型,觀察吳茱萸水煎劑對血清尿酸、總膽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影響,結果表明吳茱萸水煎劑能使尿酸下降21.3%~32.3%,總膽固醇下降25.6%~39.3%,三酰甘油下降18.9%~39.2%,對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未見明顯影響,但隨尿酸、總膽固醇、三酰甘油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顯著下降。同時,吳茱萸水煎劑能降低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從而改善血液濃黏狀態,說明吳茱萸水煎劑具有明顯降尿酸及降脂作用。
目前,針對高尿酸血癥的中醫治療方法很多,且臨床療效也已肯定。針灸在臨床治療上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全身經絡的傳導具有調整氣血和臟腑的功能,針灸特定穴位有增加機體抵抗力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對高尿酸血癥患者辯證分析,采用保肝、護腎、健脾,益氣活血通絡、驅風散寒、軟堅散結,促進尿酸排泄,是平衡體內高尿酸的治療方式,在臨床上效果較好。中醫非藥物療法,如針刺灸、穴位敷貼、穴位注射等,療效穩定,降尿酸作用維持時間較長。本研究發現,取主穴引氣歸元(即氣海、關元穴、中極兩側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對高尿酸血癥患者行針刺與藥飲干預,患者依從性較好,在降尿酸、降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有部分患者對于針刺不能耐受,難以堅持長期治療,今后可考慮使用耳穴治療[9]。今后應進一步對特定穴位進行研究,達到取穴精而效果更理想的目的,進行穴位、療程等多種組合,尋找降尿酸效果好、重復性強的治療方案,發揮中醫治未病的優勢,將有助于廣大病患。
[1] 李瑩, 陳志紅, 周北凡, 等. 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對我國中年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預測作用[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04, 32(7): 643-647.
[2] 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協作組. 冠心病與腦卒中綜合風險的評價與干預研究—國人缺血性心血管病發病危險的評估方法及簡易評估工具的開發研究[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03, 31(12): 893-901.
[3] 鄭筱萸.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2: 171-174.
[4] 李健齋. 中華醫學會檢驗學會血脂測定推薦方法 二、血清總膽固醇酶法測定(草案)[J]. 中華醫學檢驗雜志, 1995,18(3): 185-187.
[5] 楊昌國, 李清華, 許葉, 等. 中華醫學會檢驗學會血脂測定推薦方法 三、血清甘油三酯測定二步酶法(草案)[J].中華醫學檢驗雜志, 1995, 18(4): 249-251.
[6]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政局. 新藥(西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匯編[S].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1993: 49-51.
[7] 訾曉梅, 劉青云, 余中敏, 等. 調脂新對高脂血癥大鼠一氧化氮/內皮素、6-keto-PGF1a/TXB2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 中成藥, 2001, 23(3): 196-199.
[8] 田健, 董曉輝, 于信民, 等. 絞股藍總皂苷對實驗性高脂血癥大鼠內皮素的影響[J]. 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 2005,8(8): 906-907.
[9] 喬晉萍, 潘小霞. 電耳針對血脂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 1996, 15(1):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