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 紀鵬飛
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周德坪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近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6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76 223輛,銷售72 711輛,同比分別增長2.5倍和2.4倍,成為中國平淡車市中的一抹亮色。在專用車領域,新能源專用車的產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今年1~4月,純電動專用車生產1 360輛,同比大幅增長434.3%。
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從發展規劃、消費補貼、稅收政策等方面,構建了一整套支持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的政策體系。隨著今年各省市新能源汽車政策密集落地以及北京張家口聯合申辦冬奧會的成功,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風口上的豬”,發展再度提速。
在快速發展的當今中國,汽車普及迅速,節能減排的需求迫在眉睫。新能源汽車可以有效地降低中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提升國家能源安全并實現對國際社會的減排承諾。中國在世界主要的汽車生產國中,在傳統汽車領域中的成本投資是最少的,有著極大的發展空間和增長潛力。在電池領域方面,中國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相對較小。而且,在電池的重要原料的鋰和稀土方面,中國具有資源優勢,不需要進口原料及對其的依賴。
新能源專用汽車,特別是公共領域如固定線路的環衛垃圾收集、城市“最后一公里”物流、固定線路的快遞投遞、攬收,使用新能源專用車能直觀感受到實效改善城市噪音污染等問題。面對不斷加劇的環境污染,政府因此首當其沖開展示范運營工作,尤其在公交和城市環衛領域,推廣新能源汽車效果十分明顯。
自2001年國家啟動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到2007年《新能源汽車生產準入管理規則》頒布,國家政策對電動汽車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相關措施也越來越具體。2012年3月,科技部出臺了《電動汽車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2012年7月國家發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多地政府也紛紛出臺了購置新能源汽車上牌優惠及補貼政策,200多項有關新能源汽車的行業標準,大力宣傳、鼓勵、推進全社會開展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試驗和應用,力求借助巨大的潛在市場空間,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化,并重點發展純電動汽車產品;進入2014年后,我國新能源汽車推廣相關政策進入密集發布期,在購買補貼、車輛購置稅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鼓勵措施,新能源汽車在我國迎來最好的政策環境。其中,《關于免征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尤為引人注目。《公告》稱,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對購置的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對免征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由工信部、國家稅務總局通過發布《免征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實施管理。
根據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至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力爭達到50萬輛;到2020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能力達到200萬輛、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
為了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從2011年開始我國開始大規模重點支持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和以混合動力汽車為重點的節能汽車推廣工作。2015年是本輪新能源汽車推廣的收官之年,而今年初科技部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繼續維持了2020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500萬輛的目標。盡管很多聲音對于目標的實現提出質疑,但這一藍圖卻已被相關部門堅定地繪就。
國務院近期發布《中國制造2025》規劃,成為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10年藍圖。規劃中,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等占有大量篇幅,特別是提出了繼續支持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發展,這些明確的信號無疑為新能源汽車發展指明了確切的方向,也給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制造強國戰略當中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想象空間。
新興戰略的實施,必將帶來多種技術廣泛滲透融合的能源技術革命,同時也將會給汽車產業帶來跨越式發展的機遇。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的發展與創新,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不只是新能源汽車需要迎頭向前,顯然整個汽車制造行業亟須加快打造集成創新平臺、推進技術革新的步伐,讓“中國制造”真正步入“中國創造”的新階段。
我國政府從頂層設計的高度密集出臺政策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加快純電驅動戰略轉型。隨著國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頒布,2014年對于新能源汽車行業而言,被稱為“產業元年”。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14年中國汽車銷量同比增長6.9%,增速較2013年下降7%,但同期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增長迅猛。201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7.85萬輛和7.48萬輛,分別同比增長3.5倍和3.2倍。
實際上,從2014年9月新能源汽車免征購置稅政策正式啟動開始,中央和地方政府持續的財政支持,讓遲遲未能啟動的新能源汽車銷售終于迎來了業內期待已久的井噴。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志新曾說,專用汽車是新能源汽車最好的起步市場,有著很大的市場潛力。盡管新能源專用車增速十分迅速,但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保有量偏低。
純電動專用車輛的市場主要還是要靠政府推動,因產品技術處在初級階段,許多性能水平還比較低下,加之價格、充電場地等因素的制約,個人或單位是不會積極購買的,所以需要政府大力支持純電動專用車的推廣示范運營。
盡管目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政策框架日臻完善,對純電驅動新能源汽車的補貼額度亦不斷加大,但是政府對純電動專用車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2013年9月,國家發布《關于繼續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了純電動客車補貼范圍擴大,車身長度在6~8 m為30萬元,8~10 m為40萬元,10 m以上50萬元;2013~2015年新能源公交的補貼標準不變。由于純電動專用車比純電動客車發展較晚,而恰恰是城市純電動專用車更需要擴大補貼范圍,這就導致了政府對純電動專用類車輛推廣沒有客車更受重視。
新能源專用汽車為何叫好不叫座?其原因有多方面的:發展路徑不明確和客戶消費習慣難以改變。如果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路徑不明確,就意味著企業、政府和消費者等利益相關方在做決策的時候會面臨著非常大的不確定性,直接影響到成本、產品、基礎設施不足和政府補貼等問題的存在。
目前影響新能源專用車消費習慣的核心是價格、續航能力和加注方式(油、氣、電)的問題,由于新能源專用車的推廣大多依靠政府尤其在市政環衛領域,使用單位被動接受車輛,接受程度低、有抵觸情緒、溝通難,交付車輛使用后,會存在一定問題。很多專用車企業沒有配備專門的售后服務隊伍跟蹤服務,交流溝通不到位,導致后期車輛交付后回款難。盡管新能源專用車各地方政府和中央都有補貼,但是在實際運營中仍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政府補貼對車型有著嚴格的管理,一些用戶急需卻沒有進入補貼目錄的車型享受不到政策優惠。二是新能源專用車價格居高不下。扣除政府補貼,新能源專用車要比傳統同類燃油車的價格高出2倍多。新能源專用車價格為何會居高不下?一是鋰電池的價格,二是專用配件的開發,如“小三電”系統,專用空調、專用暖風機、專用轉向助力器乃至專用底盤等。這些因素都需要相關配套企業共同完成才能得以實現。
純電動專用汽車要在產銷上實現突破,關鍵點就是要滿足市場需求。而眾所周知的是,由于與傳統燃油動力汽車相比,純電動專用汽車在行程里程、安全性、配套體系以及成本等方面仍存在較為明顯的劣勢,純電動專用汽車在滿足消費者需求方面遠不如傳統燃油動力汽車。如果上述這些方面不能實現有效突破,則大談純電動專用汽車實現大發展之類的話就只能是紙上談兵。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解決好行程里程短、電池安全性、配套體系不完善以及售價高昂等問題,才是真正實現純電動專用汽車實現產業化突破的前提和關鍵。
除了關鍵零部件的制約外,配套設施不完善是消費者面對純電動專用汽車望而卻步的主要原因。擔心半路斷電,又找不到充電站,是不少純電動專用汽車潛在用戶的共同困擾。除此之外,由于很多地方政策并未完善,很多新能源專用車不能上牌和上路的情況也讓不讓用戶對新能源汽車望而卻步。
從市場來看,目前的純電動專用汽車產品可謂“叫好不叫座”,消費者對純電動專用汽車產品非常感興趣,但對過高的價格不接受,且對車輛的便利性(充電、續駛里程等)和電池的性能(安全性、耐用性等)有很大的顧慮。在有些城市,純電動專用車的購買數量甚至是零。
隨著國家推廣新能源汽車的政策力度不斷加大,有越來越多的新城市加入到示范運營的行列。但與第一批入圍城市相比,很多新進入新能源汽車推廣的城市對于相關政策的內容及變化,常常缺乏及時、全面的了解。在選擇適合本地的新能源汽車產品上,亦亟需專業的說明與指導。另外,面對數量龐大的新增城市,僅靠一己之力逐個摸索推介,也無疑大大增加了汽車企業的成本負擔。
電動汽車是未來新能源汽車的一個主要發展方向,但目前,制約電動汽車發展的因素仍然很多。電動車產業化和盈利的關鍵在于商業的創新,而非單純的產品創新。首先在技術上應該以客戶需求為重,不是把精力浪費在快速充電的錯誤方向上,而是創新思路,將開發重點轉向標準化快速拆裝上;同時,將電池的充電與智能化電網相結合,實現低碳經濟理念。
鑒于電池成本高昂,因此,如果大規模推廣,應把電池從電動車的成本中分離出來,已有純電動專用汽車企業正在考慮醞釀操作模式。未來以電動車為核心的新能源汽車業態應該是包含政府、電動車制造商、電池制造商、電池運營商、電池所有者和消費者等的一個整體商業生態環境。并盡量用市場手段尋求行業的健康發展。
那么,問題來了,新能源專用車未來的出路將在何方?應該有下面四個方面的問題需要決策者們考慮。
一是針對鋰電池的價格,政府可采取一次性補貼的方式予以解決。對鋰電池3年后須更換的問題,主要通過技術進步來解決,并輔以商業化運作模式,如換電模式、租電模式、規模產銷模式。除了滿足降低價格的目的,還可在滿載甚至超載的前提下保證車輛使用的可靠性,關鍵一點,可無縫銜接傳統的汽車零部件,確保使用、維護的便利。充電方式的選擇,可采用市電配套,以自充電為主,充電樁(站)為輔。這樣可減少或延緩政府前期基礎配套設施的投入,增加家用或公用的便利。
二是純電動專用汽車產品完全可以進入市政公用領域。市政環衛及城市內物流的純電動專用車應用方興未艾。建議以各類輕型純電動專用環衛車和純電動專用物流車加以推廣,建立示范運營點。
純電動環衛專用車(如垃圾車、灑水車、清洗車等)立足于城市內街道、社區兩級的垃圾收集和道路清洗,純電動物流專用車(如郵政車、快遞物流、冷藏車等)立足于城區內貨物轉運。其優點顯而易見:一是服務范圍、作業時間、行駛里程、車輛存放、操作人員都相對固定,裝載質量要求也較輕,輕型車輛即滿足使用要求;二是充電模式采用民用電配套即可,方便快捷,對環衛車來說,因其固定場所停放,更可設立充電樁,集中夜間充電;三是總體價格相對于中重型車輛有絕對優勢(主要是鋰電池成本),便于政府財政補貼支出的控制;四是在投入最少的前提下,可有效替代傳統車輛,降低城區內的排放污染。
三是除享有國家和地方財政補貼外,對于以自有品牌申請并獲得資質和公告的地方專用車企業進行專項獎勵、對新建純電動專用汽車項目實行貸款貼息、優先推薦地方專用車企業參與新能源汽車的政府采購項目、對于使用純電動專用車的用戶給予專項資金鼓勵,純電動專用車輛上牌免除費用、市區內通行不受時間地域限制等。同時加大老舊汽車的報廢更新力度,限制超齡和帶病汽車行駛,按照管理規定限制燃油汽車運營。
四是政府牽頭,可聯合整車、專用車、電機、電池等汽車及零部件生產企業,物流、環衛、郵政、電力等運營企業,整合營運資源,形成城市純電動專用汽車的營運聯盟,共同推進城市純電動專用汽車的社會化運營。構建以租賃方式為主、自營方式為輔的模式,制定營運政策(指定線路、區域等)、輔以相關優惠條件(不限行、不限時、費用減免、開放廣告權限等),加上政府、企業的大力宣傳,應能達到預期目的,讓政府、企業互惠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