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 本刊記者 徐陽
兩岸茶會 開在林語堂的故鄉
——第七屆海峽論壇?第二屆海峽(平和)茶會側記
文/攝 本刊記者 徐陽
Cross-strait Tea Festival Held in Lin Yutang’s Hometown

這是閩南群山中的一座寧靜小城,這里也是林語堂的故鄉。在這位世界文化大師誕辰120周年之際,縣城頓時熱鬧了起來,海峽兩岸茶人齊聚平和,敘茶緣,憶故人,共謀產業發展大計。
6月14-17日,第七屆海峽論壇·第二屆海峽(平和)茶會在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舉行。茶會由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漳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農業廳、福建省供銷合作社聯合社、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福建省閩臺交流協會、臺灣茶葉學會主辦,平和縣人民政府承辦,海峽兩岸高校、茶業協會等共同協辦。
茶會以“海峽敘茶緣·奇茗話春秋”為主題,共設展館內、外兩個展區。茶會共有133個展位,展示內容涉及兩岸茶產品、茶食品、茶具、茶機械等茶產業相關產品;本屆茶會同時舉行茶產業論壇;此外還推出茶鄉游與茶體驗、茶服裝秀及茶道表演等系列活動。
記者在展會現場看到,133個展位各有特色,現場一片熱鬧景象。除了茶商之外,茶具經銷商也紛擁而至,各式各樣的茶園管理設備、制茶設備等淋漓盡致。來自江蘇宜興的茶具經銷商范暗明看中了其中商機,帶領五個當地經銷商進駐此次海峽茶會,在展位亮出精美絕倫的各式茶具。來自臺灣嘉義縣梅山鄉的參展商黃世裕告訴記者,此次他們有15家茶企組團前來參展,宣傳推介臺灣凍頂烏龍茶,同時與大陸各參展商進行茶文化交流。
位于福建東南的漳州,歷史文化厚重,是閩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于一萬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平和縣,地處漳州西南山區,境內山巒起伏、林竹茂密,終年云霧繚繞;平和也是江河之源,137條河流,從大山深處逶迤而出,溪流潺潺,滋潤著漳州這片魚米花果之鄉。
好山好水出好茶。閩茶“鐵三角”,漳州的白芽奇蘭茶就是其一(另外兩個分別是武夷大紅袍和安溪鐵觀音),這是漳州茶的當家品種。早在唐宋時期,漳州就有貢茶。千百年來,漳州形成了底蘊深厚的茶文化。烏龍茶主要產于閩臺一帶,獨具鮮明的漢族特色,三杯福建烏龍茶中,就有一杯來自的漳州;而在漳州,最具本土特色的烏龍茶品種便屬白芽奇蘭。
曾樹南是一位26歲的創業小伙,他的家族世代種茶,以茶為生,以茶養生。在他創立的品牌“奇緣茗”展區,記者品嘗了白芽奇蘭茶。細看茶葉,外形條索緊結、勻整美觀,色澤青褐油潤、稍間蜜黃。沖上平和靈通山取來的泉水,帶著花味的茶香四溢,清高爽悅,芬芳滿堂,似蘭香幽長。品嘗起來,滋味醇爽,滿口清香,片刻即感精神舒暢,筋骨輕松,身心歡愉。其價格也適中,正如平和縣的縣名,平和,而不張揚,性價比很高。
今天,白芽奇蘭成了平和農民脫貧致富的民生產業。平和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把以白芽奇蘭為主的茶產業列為富民強縣的重點產業來抓。2000年,平和縣被授予“中國茶葉(白芽奇蘭茶)之鄉”,2010年被授予“福建十大產茶大縣”稱號,2012年獲得“全國重點產茶縣”殊榮。據了解,目前平和縣白芽奇蘭茶的種植面積已達12.5萬畝,年產茶葉成品1.2萬噸,涉茶產值超20億元。
泡一壺清茶,尋找一個區域的前世今生、聽幾段與之關聯的傳奇佳話,那是很愜意的事情。喝茶,不只是為了養生解渴,也是在感知、體會一方水土的文化和意境。中華大地歷史悠長,每種茶葉,都負載著眾多的文化基因,每一種茶都是文化茶。
白芽奇蘭,初聞其名,便有圣潔優雅之勢,清麗芳香若隱若現,引起無限美好遐想。它的名稱從何而來?據平和縣文化人黃榮才介紹,民間流傳最古老的傳說,明成化年間,開漳圣王陳元光嫡孫陳元和游居平和崎嶺彭溪水井邊時,發現有一株茶樹,枝稠葉茂,其芽梢呈白綠色,葉片青翠欲滴,茶香氣味似蘭,清沁心脾,遂采其芯葉精心炒焙,不想一生從未嘗到過這般好滋味,愉快到難以言傳。因芽梢泛白,帶有蘭花香氣,從此人們稱之為白芽奇蘭。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海峽論壇的平和茶會,恰逢林語堂誕辰120周年。林語堂乃世界文化大師,其作《吾國與吾民》早已家喻戶曉,其《生活的藝術》更是享譽世界。但鮮有人知,林語堂120年前出生的地方就在平和縣,他在偏僻的坂仔鎮小鄉村度過了他的快樂童年,這里也是他走出大山、奔向廣闊世界的人生旅途之起點。正是在這里,林語堂開始誦讀詩經,學習英語,接受傳統中國文化和海外新思想。兒時的林語堂常到附近的河邊和山上玩耍,家鄉峻峭的山、秀美的水、童年純真的夢、平和的文化傳統和方言都浸透到了他文化修養的深處。

泡一壺清茶,尋找一個區域的前世今生、聽幾段與之關聯的傳奇佳話,那是很愜意的事情。
閩南茶文化和東方生活哲學深入了林語堂的骨髓。走遍世界,茶葉也跟著他游走天涯,中國的茶文化也隨之名揚四海。“只要有一只茶壺,中國人到哪兒都是快樂的”。他曾感慨,飲茶是人類歷史中最能“直接有力地有助于我們的享受空閑、友誼、社交和談天者”的發明之一。林語堂認為,喝酒須熱鬧,而茶須靜品,“只有在神清氣爽,心氣平靜,知己滿前的境地中方真能領略到茶的滋味”。
林語堂還是個幽默大師。他那參透了泡茶之精髓的“三泡說”令人忍俊不禁:“嚴格地說起來,茶在第二泡時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個十二三歲的幼女,第二泡為年齡恰當的十六歲女郎,而第三泡則是少婦了。照理論上說起來,鑒賞家認第三泡的茶為不可復飲,但實際上,享受這個‘少婦’的人仍很多。” 既精準又帶有些許情趣,這套“理論”至今為中華茶人津津樂道。
平和的茶文化深刻地影響了林語堂,反過來,林語堂閑適、平和、純粹的人生態度、文化格調還有他細酌慢飲的形象,也熏陶著平和、漳州的社會文化。戲劇性地說,平和使林語堂平和,林語堂又讓平和變得更加平和。靜坐在平和坂仔林語堂故居院落里的大樹下,沏一壺清茗,在裊裊升騰的水汽中,仿佛看見林語堂一手托著煙斗,一手端著茶杯,一臉閑適、平和地笑著向我們款款走來。
1966年,林語堂開始在臺灣定居。晚年的他,十分希望回到平和,但由于歷史政治原因,他只能隔著一道淺淺的海峽遙望故鄉。76歲那年,他寫了一篇《我的家鄉》,言語樸素平時,帶著童趣天真,流露著對故鄉的魂牽夢縈之情素。他寫道,“(我)是一個十足的鄉下人。我的家是在崇山峻嶺之中,四周都是高山。家鄉的景色,是我在紐約生活時所夢寐不忘的。生活在紐約的高樓大廈之間,聽著車馬喧囂,恍然若有所失。我經常思念起自己兒時常去的河邊,聽河水流蕩的聲音,仰望高山,看山頂云彩的變幻。”
臺北的林語堂故居位于臺北陽明山山腰上。來自臺灣的嘉賓在參觀平和林語堂故居時感慨,“兩個林語堂故居隔海相望,但神韻相通。林語堂晚年沒能回到故鄉,自己設計別墅選擇在陽明山居住,也許是借類似坂仔山水的地方以慰鄉愁。”許多臺灣茶人都表示,林語堂在臺灣很受歡迎和尊崇,但很少有人知道漳州平和縣是林語堂的家鄉,世事如煙,傳奇人物已經成為歷史,而茗香卻世代永續,欲發底蘊綿長。

林語堂抗日前線慰問

林語堂于120年前出生在平和縣,在偏僻的坂仔鎮小鄉村度過了他的快樂童年,這里也是他走出大山、奔向廣闊世界的人生旅途之起點。圖為平和縣坂仔鎮林語堂故居。
臺灣茶協會理事長林志誠得知林語堂的故鄉在平和,十分興奮,他說,如果多向臺灣等境外地區宣傳,定會吸引很多人踏上朝圣之旅,來平和觀光。林志城建議,如果平和能去研究“林語堂喜歡喝什么茶,怎么喝茶”,將平和茶進行文化加值之后,做好行銷,進行學術加值,再找中規中矩的茶文化專家進行研究,相信這樣的茶就會做出名氣。
6月15日,第二屆海峽(平和)茶會舉行茶產業論壇,兩岸茶人以茶為媒,深入交流探討,共謀茶產業轉型發展。當前,白芽奇蘭作為漳州茶的當家品牌,傳遞著漳州味。如何做大做強這一新興茶葉品牌也成為專家學者熱議的焦點,大家紛紛出點子、獻良策,提出了許多富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見建議, 令許多前來聆聽的平和茶企負責人深受啟發。一位臺灣茶界領袖指出,文化創意是繼信息產業經濟后,新一波的無形經濟動力。在新常態下,兩岸茶人應共同推廣發展茶文創,為茶產業加值。他表示,不要單純只是做個茶商,也要講好茶故事,做好茶文化。在中華地區,臺灣的茶種大部分都是由大陸傳過來,兩岸在茶葉種植、茶文化方面有著共同語言,但是由于臺灣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的特點,經歷代茶農的努力,臺灣跟大陸的茶葉已經有一些明顯的不同,各顯不同的特色,海峽兩岸茶葉應充分發揮互補優勢,持續交流,取長補短。在國際上,海峽兩岸茶葉應精誠合作,構建中華茶的國際話語,共同講好中華茶故事,以文化創意擴展中華茶產業的國際影響力。
對許多臺灣嘉賓來說,此次茶會也是尋根問祖之旅,臺灣同胞多半是從福建漳州、泉州一帶遷徙過去的,臺灣的茶、茶文化,也主要是從這些地方流傳過去的。6月16日,部分嘉賓來到了三坪村、三平祖師文化園和靈通山進行了一場茶與心的禪茶之旅。在三坪村,大家品圣茶,逛村落,感受富美鄉村建設成果。隨后,嘉賓一行來到三平祖師文化園,三平寺是連接兩岸信仰的重要紐帶,在朝圣的同時,兩岸茶人體驗心與茶、心與心的相通,感受正、清、和、雅、“茶禪一味”的漳州禪茶文化。在靈通山,人們登臨海拔920多米的靈通寺,俯視萬丈深谷、危巖深澗。
在云霧繚繞的觀音殿前,坐擁極目重巒盛景,細品山泉沖泡的清茶,令人飄飄欲仙,忘卻俗念雜想,實在是快意人生。清代隱士詩人黃道炯當年游靈通巖時曾寫下“行行衫袖白云沾,一入靈通氣不炎。萬仞摩天開石壁,半空噴雪掛珠簾”之佳作。靈通寺坐東朝西,面向漳州最高峰大芹山。白芽奇蘭屬高山云霧茶,具有山骨風韻,據當地人介紹,大芹山周邊的白芽奇蘭確是極致佳品。說到這,似乎果真察覺,對面茶山的香氣乘著水霧山風,幽幽襲來。

靈通山上的靈通寺,海拔920多米,俯視萬丈深谷,危巖深澗,在云霧繚繞的觀音殿前,坐擁極目重巒盛景,細品山泉沖泡的清茶,令人飄飄欲仙,忘卻俗念雜想,實在是快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