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雨虹
董子健少年心,深似海
文/張雨虹

他就好像是突然綻放的煙花,倏地一下,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董子健,這個1993年冬天出生的男孩,在自己21歲的最美年華,憑一部《山河故人》收獲了大部分同齡人觸及不到的成就。德國一家雜志報道稱:“自從董子健在戛納被提名為最佳男演員,21歲的他就被世界所認識了。”某種程度上,他走的是一條與眾不同的成名路,不演偶像劇,不接商業(yè)片,不吃青春飯。對于今天的董子健來說,已經沒有什么是他不敢去嘗試的了,他需要做的,就是隨心所欲地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演自己喜歡的戲,追求自己向往的人生。”

“演技清新、老道又自由,已然超出其21歲所能承受的閱歷”,這是大部分媒體記者對董子健在《山河故人》中表演的評價。凡是看過董子健戲的人,無不用“自由”二字來評價他。說來也奇怪,用這樣一個虛無縹緲的詞來形容一個人的演技,并不多見。但在這個男孩的身上,卻能真切地體會到一種“魚在水中游”的無拘無束。從《青春派》里勇敢面對高考復讀的“高四”男生居然,到《少年班》里的落魄小子吳未,再到如今《山河故人》里的二代移民道樂,鏡頭下的董子健始終不是尋常角色。第一次出演電影時,他還僅僅是名高中生,連學校里的小品都未演過,是在吃飯的時候遇到了《青春派》的導演劉杰。也許就因為他既沒讀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員自我修養(yǎng)》,也不知道演技該如何培養(yǎng),所以在鏡頭前才能釋放他全部的本色和天賦。
在美國現實主義表演教科書中有句名言,“在你的選擇之中,說明了你的才能”,指的是在同樣的劇情下,不同的演員會做出不同的選擇,這才是真正考驗一名演員的演技。董子健,恰恰在這方面是有天賦的。他曾說:“如果讓我來演一個角色,那我就要演出他的與眾不同,不然導演找我和找別人有什么區(qū)別。”他喜歡把演戲比喻成練武,“很多時候要流于無形才是最美”。也許,賈樟柯看中的就是他的這份“與眾不同”。“小董是我看過不多見的,在鏡頭前非常自由自在的演員,毫無拘束感,有與生俱來掩蓋不住的潛質和天賦。”
很多人都知道董子健有一個堪稱“內地第一經紀人”的母親,但他依然是一只高傲的、獨立的“刺猬”,而不是躲在母親的羽翼下做一只乖乖聽話的“雛鳥”。“小時候,我說我想做出租車司機,因為我覺得他們特別酷,特別能侃,特別能聊,看似什么事情都懂。等長大了,有想過去軍校,去學國際政治,也有想過去學哲學。但最后去美國待了兩年,發(fā)現自己喜歡的還是電影,于是我就退學回國讀了中戲。”有多少人能夠“任性”到這步田地,又有多少“任性”的人能像董子健一樣走到今天的位置。
如今的董子健,確定了自己甘愿為之奮斗的目標,拍了拿得出手的電影作品,甚至擁有了屬于自己的電影公司……他始終在給自己做最適合的選擇。短短兩年,他從一個對電影懵懂的高中生,一躍成為有想法的演員、制作人,這個男孩用他的果斷與天賦,打下了一片天地。對他來說,自由的不僅僅是演技,更是人生的寬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平鋪直敘”的人生,至少董子健不是。我們就等著看吧,他將如何在生命最美好的時候,綻放出最絢麗的火花。
我覺得成為什么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要成為自己。對我來說,不管做什么職業(yè),初心不能變。要保持自我,開心比較重要。
說起來,董子健是一個長相非常具有欺騙性的人,初見他的照片,會被他稚嫩的笑容和有型的短發(fā)所吸引,感覺就像個鄰家大男孩。直到聽他開口說話,以及他闡述角色時的認真口吻,我們才發(fā)現,已經出演過多部電影的他,內心相當成熟。他喜歡復古的東西,愛聽崔健和鄭鈞……他說自己像《這個殺手不太冷》里的里昂,因為“他有自己的世界,很能與自己生活、與自己交流。他很享受孤獨。要么庸俗,要么孤獨。”巧的是,董子健演的角色也都有些孤獨,在他看來,孤獨對他有著莫名的吸引力。
在美國讀書的時候,董子健買過一臺老式的唱片機和一些黑膠碟,經常在樓道里放昆曲。他去巴黎購物,不管多么時尚的地方,他進的永遠是古董店。“所謂古董店,有的其實就是二手商品店。我喜歡任何老的東西,它們本來就很漂亮、很精致,尤其它們是有故事的,我不知道它們身上發(fā)生過什么,也可能沒有發(fā)生過任何事情。”他似乎很享受這種慢節(jié)奏的生活,他常和母親說,“媽,慢慢來”,在感性的母親邊上,這位兒子總扮演著理性的角色。“我才21歲,還年輕,我覺得一切慢慢來,不著急。”
由董子健主演的電影《少年巴比倫》的原著作者路內說:“第一次見他的照片,17歲,擔心太小了。”后來見到真人,“不慍不火”。當在片場再見到他,“非常敬業(yè),有職業(yè)演員的狀態(tài)”。在董子健看來,既然決定入演員這行,就要有職業(yè)操守,有勇往直前的決心。“演員很奇妙,只要你有心要做,可以一直做到老,如果你不忘初心的話,真的可以,一直做到上天堂或者下地獄。當然我還有另外一些目標,比如慢慢可以嘗試藏在攝影機后面,去做一些幕后的工作,我的夢想肯定是擁有一部我自己的作品。”
不想只當一名演員,董子健渴望的,是成為一個創(chuàng)作者。無論在哪個片場,他總是神出鬼沒,一會兒跟舞美聊天,一會兒和攝影師研究機位。凡是和他合作過的人,包括路內、劉杰、賈樟柯,都說董子健有演戲的天分,很有靈氣。剛剛在中戲讀了一年書的董子健說,他覺得演戲有時候并不是靠技巧,也不是靠對角色的感情,而是一個演員對這個角色的認知。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走心。走心的人,運氣不會太差。即使已經憑《德蘭》獲得了金馬獎的最佳男演員提名,即使已經可以與奧斯卡影帝馬修·麥康納、德國影帝邁克爾·法斯賓德、法國影帝文森特·林頓等人在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的舞臺上競逐影帝,但對于小董而言,這些都不曾令他過于興奮。因為他還有著更遠大的目標—成為一名導演。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年輕就是資本,趁著年輕,做一些看似“任性”的選擇,繼續(xù)保持“高傲”的個性,未來注定是屬于敢想敢闖的年輕人。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一樣的活法。我渴望不一樣的一輩子,每天能有不一樣的事情發(fā)生,自己會有不一樣的心態(tài)轉變。我希望我的人生有不一樣的精彩,或者不一樣的挫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