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老房子娓娓道來紀錄片《上海建筑百年》第三輯開
由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上影集團永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攝制的百集系列紀錄片《上海建筑百年》,自2002年起至今已經堅持拍攝了十余年,整個系列片用鏡頭記錄下城市中的歷史建筑,挖掘和揭秘隱藏其間的人文故事和歷史檔案。該系列序集《留住城市的記憶——蘇州河》,以及第一輯、第二輯已經先后在上海廣播電視臺紀實頻道和上海東方電影頻道播出,深受觀眾好評。如今,《上海建筑百年》第三輯共30集已經攝制完成,正在上海東方電影頻道熱播。新一輯的內容更為廣泛,涉及了優秀歷史保護建筑、歷史風貌道路、園林、學校、老廠房改建等多種類型,其中不乏首度對外開放的歷史建筑和史料,以及上影集團的珍貴影像資料。

中山東一路12號(原匯豐銀行大樓)圖紙(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館藏資料)
揭秘老宅
上海的很多老洋房,在這一百多年間,幾經易主,很多都改變了原本的樣子。有的是結構的改動,有的是外墻的重新粉刷,有的則是室內裝潢風格上的改變。南昌路47號的科學會堂就是一個典型,在許多老上海人的心目中,這幢老洋房原本應該是紅色的磚墻,但經過徹底整修之后,卻變成了灰白色的鵝卵石墻面,這究竟是怎么回事?《上海建筑百年》攝制組通過各種渠道,終于找到了當時負責改造項目的總設計師,為觀眾揭開這幢老洋房被時間掩蓋的真相。
在洛克外灘源的配合下,攝制組用三年時間拍攝了洛克外灘源旗下的圓明園大樓、女青年會大樓、安培大樓、哈密大樓、協進大樓等九幢保護建筑。其中像圓明園大樓、安培大樓等都是剛剛完成建筑內外的重新修繕,首次對媒體開放。三年,這些建筑被完整地記錄在了攝制組的鏡頭里,通過對它們前世今生的探尋,帶觀眾了解這些建筑輝煌的過往以及今日的樣貌。
中山東一路12號,如今的浦發銀行大樓,曾經的匯豐銀行大樓,從它建成之日起一直是上海外灘建筑群中的標志性建筑。而對于很多人來說,熟悉它主要是由于其具有典型西方風格的大體量外立面,以及內部空間寬敞、裝修豪華的營業大廳,當然,還有關于大廳內那八幅壁畫失而復得的傳說。2013年,《上海建筑百年》攝制組有幸被允許對這幢優秀的歷史建筑進行全面的影像記錄,鏡頭不僅記錄下了上海市第一任市長陳毅的辦公室原貌,那些使用至今有著近百年歷史的老電梯,那些隱藏在大樓中的標志和裝飾,以及銀行標志性穹頂的內部結構,也悉數在列。同時在節目中,將首度公開上海城建檔案館保存至今的有關該樓設計施工的整套資料圖紙。
《上海建筑百年》
出品: 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
上影集團科教電影制片廠
上海永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播出:上海東方電影頻道
每天下午15∶00(具體播出時間請關注東方電影頻道節目表,或登錄上海東方電影頻道官方網站:www.eastmovie.com.cn)
老上海的公寓建筑不僅有著時尚摩登的外形和先進的配套設施,公寓里的住客往往也是社會名流、知識分子。這些老公寓就像上海的石庫門一樣,每天都在上演著不同的人文故事。在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老房子中,會深藏不露地住著很多富商權貴或者文人墨客的后人和親屬,他們多半都很低調,安靜平凡地過著自己的生活。當《上海建筑百年》攝制組在巴黎公寓拍攝的時候,就巧遇了著名作家倪匡的親弟弟。他熱情地把攝制組帶到家中,講述了許多和這棟老房子有關的故事,以及他和兄長倪匡的往事,并向攝制組提供了一批極為珍貴的照片。這樣的故事,在《上海建筑百年》的攝制過程中,比比皆是。這些精彩的小插曲也悉數被收錄在了節目中。
在上海外灘江西中路和河南中路之間、漢口路與福州路之間,有一幢周邊式布局的建筑,老上海人稱它為“石頭房子”,這就是上海租界時期的權利機關所在地——工部局大樓。之后,它又見證了上海政權交替的重要時刻,成為新中國成立后,上海市政府的辦公地點。但是,人們往往會好奇為何該大樓這么大的體量卻只有四層樓。為了揭示其中的原因,攝制組不斷尋找線索,終于找到了大樓的最初設計圖稿,發現在原本的設計中還有一個高高的鐘樓,那么這座鐘樓為何在建成后又突然消失了呢?在請教了同濟大學副校長伍江、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等相關建筑專家后,這個答案終被揭曉。《上海建筑百年》不僅全面展現了工部局大樓的方方面面,同時也公開了一批有關該大樓的珍貴照片和影像資料。

近年來,我國的大飛機工程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便已經研制成功了運十飛機。在介紹徐匯濱江的改造過程中,《上海建筑百年》首次披露由上影集團科教電影制片廠當年拍攝的運十飛機在龍華機場試飛的珍貴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