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的歲月之河
緬甸的母親河——伊洛瓦底江之名起源于一個神話故事:緬甸古代傳說中的雨神叫伊洛瓦底,他最喜歡的一頭白象在這里噴水,之后就形成這條大江,于是人們就用雨神的名字命名這條江。
緬甸人將伊洛瓦底江稱為母親河,因為在這里出現了緬甸最早的居民點,以漁業為生的居民曾受到這條母親河的哺育,后來伊洛瓦底江沿岸出現了村莊和城市,建立起一代代王朝。所以緬甸人民對伊洛瓦底江十分崇敬,稱之為“天惠之河”。

伊洛瓦底江自北而南流經谷地、平原和下游三角洲,是緬甸南北交通的大動脈。緬甸內河航運業在國內交通運輸業中擔負著 65% 的任務,而伊洛瓦底江則是緬甸國內主要運輸命脈。伊洛瓦底江水系有 4600 多公里的河道全年可以通航,約占緬甸全國內河航運總航程(約 6400 多公里)的 71%。緬甸北部各地出產的各種珍貴的玉石、琥珀、寶石以及緬甸中部的農產品大都是通過伊江及其支流輸送到緬甸各地的。
伊洛瓦底江及其支流還是浮送木材的重要通道。伊洛瓦底江及其支流沿岸的山區,森林茂密,品種繁多,其中以柚木最為名貴。緬甸是世界柚木的主要輸出國,素有“柚木之國”的美稱,它擁有世界75%的柚木資源。砍伐后的柚木先用大象運送到附近的河邊,雨季時結筏流放直至仰光,而后運往世界各地的。
緬甸是盛產石油的國家。目前,緬甸全國原油產量已超過1100萬桶,除滿足國內需求外,還能少量出口。伊洛瓦底江中、下游谷地是緬甸石油的主要產地,全國油田和煉油廠幾乎都分布在伊洛瓦底江沿岸。這些油田生產的石油大部分也是通過伊洛瓦底江輸送到煉油廠。
密支那北面 50公里的村落圭道至曼德勒是伊洛瓦底江的上游河段,先后穿過60公里長的第一峽谷、23公里長的第二峽谷。峽谷之間河流兩岸的開闊地為平原,如此一來,就在上游地區形成了峽谷和平原交錯分布的格局。
從曼德勒至第悅茂是中游河段。這里是緬甸降水最少的地區,年降雨量在500-1000毫米,是緬甸著名的干燥地帶。中游谷地,是緬甸歷史最悠久的地區。早在1000年前的緬甸,人們就在這里筑堤壩修渠道,引水灌溉,種植水稻,現在中游平原依然盛產芝麻、花生棉花和煙草。雖然該地區面積僅占全國的1/8,人口卻占總人口的30%,而且農業、畜牧業發達,是緬甸經濟活動的中心。沿江兩岸名城林立,最著名的當屬曼德勒和蒲甘。
從第悅茂以下為下游。第悅茂至苗旺的砂巖地區,河寬度銳減,河流由于受到阿拉干山脈與勃固山脈的緊束,水流湍急,平原狹小,景色頗似上游的峽谷。
伊洛瓦底江是緬甸最大的河流,其河源有東西兩支,東源叫恩梅開 (Nmai Hka)江,發源于中國境內察隅附近,西源邁立開 (MaliHka)江發源于緬甸北部山區,兩條江在緬甸密支那城以北約50千米處的圭道匯合后始稱伊洛瓦底江。伊洛瓦底江由北向南蜿蜒曲折穿越整個緬甸浩瀚平原,流域面積41萬平方公里,約占緬甸全境的 60%,全長2714公里,最后在仰光流入安達曼海。
早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商人就曾前往伊洛瓦底江流域進行貿易。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兩國人民相繼獲得獨立和自由,睦鄰關系得到進一步發展,中緬兩國人民親切地互稱為“胞波”。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正如陳毅元帥在《贈緬甸友人》一詩中所描寫的那樣:“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彼此為近鄰,友誼長積累。不老如青松,不斷似流水。”
河面減小直至河床裸露并在陽光曝曬下龜裂,而在春天季風來臨時河流恢復生機,河水滋潤田地,為這個國家帶來豐富的水源、魚類等物產。伊洛瓦底江與緬甸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它是人們的希望:人們在江上行船、捕魚撈蝦,在江邊浣洗衣物,用江水椿米推磨。
水,令整個伊洛瓦底江流域叢林茂密,阡陌縱橫。水,讓人們在這片大地上建立了詩歌般的農耕社會。水漲水落,這里的人會隨之喜悅與期盼。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有傾覆的力量。因此,這里的人們對水充滿了感激與敬畏。于是,人們拜祭一切掌管水的神祗,把人間的美味貢獻給他們,并伴之以香火。
沿江都可看見布滿裝飾的神壇。神壇里供著青銅造的 Shin U Pa Gota 像,他是掌管所有水的神。當地村民們用鮮花、米糕留作供奉,并在其供壇上系上頭發。據傳說,Shin U Pa Gota 從小是個調皮搗蛋的男孩,直至見到佛祖,突然開悟。從那時起,他在伊洛瓦底江中冥想度過了一生。他是船夫、漁民,或任何依賴于這條河流的人的保護神。Shin U Pa Gota 塑像會一直順流而下,直到伊洛瓦底江最后一個村莊——Eya 村。Eya 村的居民會接住順流而下、經過長途旅行的搭載 Shin U Pa Gota 雕像的竹筏,把雕像放在村里一座專門的廟中。
伊洛瓦底江每過一個河彎,江畔山上都有閃亮潔白的寶塔直指天空,映入眼簾。沿河的佛寺中散發出檀香香熏和茉莉花的味道,寶塔尖上的鈴鐺在微風中叮當作響。河流綿延過太古時代就存在的240米高的懸崖后,就可抵達 Shwe Kyundaw——皇家金島,數以千計的佛塔矗立在這個僅0.8公里長的小島上。對緬甸人來說,金島是伊洛瓦底江上一塊無以言喻的圣地。據說,佛祖在這里受到啟示,說一座島將在此升起。而不同于其他任何島,這將是一塊建有7777座佛塔和一座寶塔之地,并在他死后,每一座佛塔中將有他的舍利。小島如預言的那樣出現了,2500多年后的今天,佛祖許諾過的佛塔仍然聳立島上。
皇家金島上的大和尚,被稱作“Venerable Bhaddanta Thawbita”。83歲的高齡讓 Thawbita 與神圣的島嶼和佛塔一樣古老而神秘,他于2006年時圓寂。他畢生都生活在島上,居住在菩提樹和金色寶塔之下。二戰期間,他目睹了日本士兵藏身于佛塔之間,這座島嶼上的佛塔被戰火吞噬,只有兩棟建筑毫發無損的幸存下來:主佛塔和一個安放了四尊圣像的地穴。圣像描繪了佛祖前身,人們相信每一尊像上都含有佛祖的血。1997年,欽紐將軍想把這些雕像從小島搬到首都一個專門的寺廟中。Thawbita強烈反對并提醒他。目擊者后來向人們描述,正當欽紐帶著雕像到河邊時,天空頓時陰沉,猛烈的風暴驟起。這位百經歷練的將軍迅速歸還了雕像。這讓皇家金島更添神秘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