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加強監督檢查,落實監督制度,用監督傳遞壓力,用壓力推動落實。對違規違紀、破壞法規制度踩“紅線”、越“底線”、闖“雷區”的,要堅決嚴肅查處,不以權勢大而破規,不以問題小而姑息,不以違者眾而放任,不留“暗門”,不開“天窗”,堅決防止“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來自犯罪心理學領域,此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這個詞語常見于社會新聞報道中,平時,我們也不難發現能印證這一效應的生活現象:有人打破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戶,這扇窗戶若得不到及時修補,那么,很快,整幢建筑物的窗戶都會被破壞得“體無完膚”;原本干凈整潔的樓道,有人扔下一點廢紙而沒有被及時清掃,不用幾天,樓道里就滿是垃圾;個別員工違反了企業管理條例,而管理層沒有做到“令行禁止”,睜只眼閉只眼,結果,違紀的人越來越多……歸根結底,人是社會性動物,容易受他人影響而從眾;覺得事情壞到現在這個地步,并不完全是自己一個人的責任,也是人天生的“法不責眾”思維使然。
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在本性面前毫無可為。中國古代就有“防微杜漸”“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不以惡小而為之”等說法,提醒人們為人處事要慎微慎始,大是大非面前,第一步就不可踏錯,否則,難免變為人人唾棄的“始作俑者”;除道德約束外,更需加強法規制度體系建設,建立良好秩序,盡可能防止第一扇“破窗”的出現;一旦出現“破窗”,則需及時應對止損,重樹制度的權威。要之,政策的科學持續性和處理的公平一致性,是減少乃至杜絕“破窗效應”的最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