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林
晉朝之前,中國最著名的正牌神醫非扁鵲(秦越人)、倉公(淳于意)、董奉、華佗、張仲景五位莫屬。神醫往往被獲救的病人視為再生父母,實際上,他們與死神掰腕子,以樂觀的態度去看,也只有不到三成的勝算。
神醫屈指可數,扁鵲的表現尤其搶鏡,他留下不少傳奇
故事。
據先秦道書《鹖冠子》記載,有一次,魏文侯詢問扁鵲:“寡人聽說你家兄弟全都行醫,誰的醫術最高明?”扁鵲如實回答:“我家長兄的醫術首屈一指,次兄的醫術稍遜一籌,我的醫術只能叨陪末座?!苯厦髅鱾髀劚怡o是無人能出其右的神醫,因此魏文侯大惑不解,問道:“何以見得?”扁鵲給出的理由是:“在病情尚未成形時,我家長兄就能將它消滅,所以他的名聲傳不出家門;在病情剛剛萌芽時,我家次兄就能將它拔除,所以他的名聲傳不出里巷;相比而言,我完全是后知后覺,要等到病象呈現出來,才能望聞問切,對癥下藥,可是我的名聲反而傳遍諸侯各國?!北怡o的話充分說明了一個道理:能防微杜漸的人最高明,可是這種頂尖好手也最容易遭到低估和忽略。
《列子》的某些記載極其夸張,扁鵲居然給魯公扈、趙齊嬰做過換心手術,信不信由你。公扈“志強而氣弱,多謀而寡斷”,齊嬰“志弱而氣強,少慮而傷專”。如果置換他們的心,彼此就能取長補短,堪稱兩全其美。當年,沒有手術室,沒有心電儀,沒有麻醉藥,沒有抗生素,沒有輸血裝置,扁鵲的操作流程相當粗放:讓公扈、齊嬰飲下毒酒(起麻醉作用),沉睡三日不醒,然后,他“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藥”,免不了還要術后縫針。等到他們一覺醒轉,手術早已完工。
《說苑》也是有聞必錄,扁鵲居然從死神的魔爪中奪回一條生命。他經過趙國時,聽說趙王太子剛剛暴病過世,問明癥狀后,他大膽地斷定趙王太子只是尸厥(休克),并未死亡,立刻指導幾位弟子分工協作,給太子扎針、搗藥、吹耳、反神、扶形、按摩,經過一番搶救,太子蘇醒過來。這個消息迅速傳播開去,大家都夸贊扁鵲能夠起死回生,他卻實言相告:“太子奄奄一息,并沒斷氣,我只不過使原本還活著的人繼續活著?!?/p>
中醫治病,望聞問切是基本功。在《韓非子·喻老》中,扁鵲的洞察力十分驚人。他寓居蔡國,在宮中行走,發現蔡桓侯的病情一天天加重,便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對方要趕緊治療,否則后果不堪設想。然而蔡桓侯諱疾忌醫,竟懷疑扁鵲夸大其詞,是想撈取厚利。過了一段日子,蔡桓侯病入膏肓,扁鵲自知回天乏術,趕緊逃出蔡國,他可不干那種把死馬當活馬醫的蠢事。這就證明,扁鵲所言不虛,他并沒有起死回生的能力。
扁鵲認為,良醫懸壺濟世,若想妙手回春,就必須具備兩個先決條件:一是病情要發現得早,二是病人要配合得好。然而世間的疾病繁多,治療的方法有限,所以神醫也會聲明“六不治”:“驕恣不論于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并,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六者有其一,就已難于措手,而某些病人身兼數項,蒙著頭往死路上狂奔,縱然世間一百個神醫趕來會診,也注定救不了他們的小命或老命。
扁鵲精通醫術,善治疑難雜癥,無論在哪兒,病人都對他感恩戴德,視若神明。但他的天才使一些居心不良的庸醫惱羞成怒,秦國的太醫令李醯(xī)見識了扁鵲的高超醫術之后,自愧不如,竟然妒火中燒,派人刺殺了扁鵲。
疾病難治,人心更難治。李醯患“妒賢病”而行兇,肯定無藥可醫。對照扁鵲的“六不治”,我們應該反?。鹤约旱纳硇呐c“驕恣不論于理”“輕身重財”“衣食不能適”“陰陽并,藏氣不定”“形羸不能服藥”和“信巫不信醫”有沒有千絲萬縷的瓜葛?諱疾忌醫的人,又到了“六不治”的絕境,就算他們“有幸”找到胡萬林之類的當代“神醫”,也絕對不會巧遇起死回生的奇跡。
(選自《光明日報》2015年7月24日,薦稿人:解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