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杰常 關成++徐偉龍



【提要】
“短勁”和“長勁”是太極拳的兩種發力方法。本文提出了它們的定義以拋磚引玉。“短勁”用肌肉的突發能量帶動肢體的相對運動來發勁。“短勁”比較適合于進攻。我方突然發勁,使對方防不勝防。發“短勁”時施于對方突擊力可以是正向力,橫向力,旋轉力,等等。既能發勁,又能維持自我平衡。“長勁”由支撐面出發用肌肉的能量帶動肢體的有序運動來發勁。“長勁”比較適用于攻防并重的情況,有勢所必然的效果。因為我方有支撐面支持,我方重心或進或退或左或右都能用于發勁。我方可從容發勁,對方明知我要發勁,還是窮于應對。發“長勁”時施與對方的力可以是正向力,橫向力,旋轉力,等等。我方既能發勁,又能維持自身全程平衡。本文用太極拳中的典型招式來解釋“短勁”和“長勁”的發放。幾乎身體的所有部位都能發勁,而且導致身體的另一(多個)部位向對方施加打擊力。力(勁)由脊發,勁由腰發,勁由胯發,全身發勁都符合力學定理。
一、太極拳的兩種發勁法
“短勁”有時被稱為“寸勁”、“彈抖勁”、“震勁”、“驚炸勁”、“點勁”等等。有的文獻稱“短勁”為在很短距離內突發的勁。和“短勁”相對,“長勁”這詞也經常出現。但是“長勁”的概念不太明確。有的把“長勁”比喻為推車的力。“短勁”和“長勁”的現象應符合力學原理,后面我們將給“短勁”和“長勁”下比較明確的力學定義。
從力學原理上看“短勁”和“長勁”是相對于發力時進擊器的速度而言的。
進擊器是用以攻擊對方的我方肢體。例如我方以一掌攻擊對方,這掌可發自弓步,可發自馬步,掌是我方的進擊器。這掌用于攻擊對方,可擊對方胸,可擊對方肩,這掌還是我方的進擊器。
進擊器的速度可高可低,高速的屬于“短勁”范圍,低速的屬于“長勁”范圍,見圖1。高速和低速間有一個連續的過渡區,因此“短勁”和“長勁”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
進擊器象出膛的子彈(圖2)或千斤頂的頂桿(圖3),僅僅是使命的轉遞者,它們并不產生使命。槍彈的爆炸系統或千斤頂的油壓系統是使命的生成者,它們是發力系統。
子彈殼內炸藥的爆炸釋放能量;該能量產生一對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沖擊力;向前的沖擊力將子彈推向前方;向后的沖擊力將槍身推向后方;向前的沖擊力在極短的時間內使子彈獲得高速;子彈以恒定的高速離開槍膛,見圖2。因而:爆炸能量越大,槍身越重,子彈約輕,子彈的速度越高。
打槍用爆發勁,子彈出膛后本身有能量,因而子彈有自己的攻擊力。“短勁”和打槍類似。
千斤頂內的油液緩緩注入缸體;油壓上側面將頂桿向上頂;油壓下側面將缸體向下壓;地面的支撐力通過千斤頂將物體頂起,見圖3。
千斤頂緩慢發勁,頂桿靠油液升起,但靠地面支撐。“長勁”和千斤頂頂物類似。
二、短勁
定義:“短勁”用肌肉的突發能量帶動肢體的相對運動來發勁。
這個定義有兩個要素:突發能量和相對運動。突發能量是讓該部肌肉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發放盡可能多的能量。相對運動是指進擊器和反沖部位間位置的相對變化。例如推掌,通常靠大小臂的肌肉提供能量,而造成掌和上體間的相對運動,見圖4~6。這里掌是進擊器,相當于子彈;上體是反沖部位,相當于槍身。大小臂的肌肉提供爆發能量,相當于炸藥。掌的遠輕于上體,因而掌獲得很大的速度。上體遠重于掌,因而上體提供反沖力。轉動肩關節使大臂不斷上抬,轉動肘關節使肘趨于伸直,兩關節的轉動使掌遠離上體。“沉肩”要體現在整個推掌過程中。“沉肩”降低臂和上體連接點處的高度,因而使連接點盡可能接近上體的中心。“垂肘”要體現于整個推掌過程中。“垂肘”使肘關節應變靈活,使掌和上體間的機體具有本能的彈性功能,使我方發力控制自如。
掌的運動也可以用胸的運動來實現。例如催掌,通常靠胸背部的肌肉提供能量,而造成掌和上體間的相對運動,見圖7~8。這里掌是進擊器,相當于子彈;上體是反沖部位,相當于槍身。胸背部的肌肉提供爆發能量,相當于炸藥。這時掌直接傳遞肩、胸、上體的運動,因而上體提供直接的反沖基地。催掌是通過由“展胸”變到“含胸”來實現的。“展胸”時胸展開,背內拗,肩胛骨帶動肩膀向后移,因而帶動掌后撤。“含胸”時胸內含,背拔出,肩胛骨帶動肩膀向前移,因而催動掌向前運動。練“含胸拔背”使胸背部關節松靈,進而保證催掌到位。胸背部肌肉能提供很大的爆發能量,使催掌實力雄厚。胸部的運動幅度不大,對方容易忽視我方胸的運用。因而催掌又有出奇制勝的功效。
推掌和催掌都以上體為后盾,脊椎是上體的中堅,這是楊澄甫“力(勁)由脊發”的力學機理。推掌和催掌可以聯用,這時兩個能源同時爆發,掌的出擊力量大為增加。實際上人體的肌肉互相關聯,臂胸肌肉的能量并不獨立。是從掌到上體的連續肌肉群同時工作,能量爆發,來合成掌的進攻力。這是太極拳中“一到位全到位”的力學機理。只有肩肘關節和胸椎關節同時到位,才能同時運用臂胸肌肉的能量來發力,這是楊澄甫“英雄所向無敵”的力學原理。“力由脊發”可運用于每一個太極拳的八種勁法。特別是最后一法“靠”,胸肩背可直接用于攻防。
設想對方用一把折扇向我方進攻。我方以倒卷肱一式接招,見圖9~11。我方右手垂肘立掌讓過扇鋒,翻腕套住扇骨,小臂外旋使對方失控。倒卷肱靠小臂的肌肉提供能量,而造成手腕和大臂乃至上體間的相對轉動。肌肉的爆發能量賦予手腕一個扭矩。腕部的轉動慣量遠小于大臂上體的轉動慣量,因而腕部獲得很大的旋轉速度。大臂上體的轉動慣量遠大于腕部的轉動慣量,因而大臂上體提供反沖扭矩。旋腕是通過尺骨和橈骨的相對運動來實現的,見圖12。打太極拳要練各個部位的“纏絲”或“抽絲”功能。突發的扭矩改變原力的方向,是以小力勝大力的力學依據。突發的扭矩常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以上例子說明身體所有部位都能發勁而幫助手來攻擊對方。這里手是進擊器。推廣一下前面的結論,身體所有部位都能發勁而幫助進擊器來攻擊對方。當然進擊器可以是手,可以是肘,可以是肩,等等。
野馬分鬃是太極拳的典型招式。以左野馬分鬃為例,假設對方前進向我進攻,我方出左腳堵住對方下盤的退路,以腰帶動左手挒對方上盤。根據我方和對方的距離,選用遠拳、近肘、貼身靠。如果雙方距離稍遠,我方以手和小臂挒對方,見圖13。這是運用拳的戰術。如果雙方距離稍近,我方以肘和大臂挒對方,見圖14。這是運用肘的戰術。如果雙方距離很,近我方以肩和背靠對方,見圖15。這是運用靠的戰術。這些例子說明幾乎所有的身體部位都能用于攻擊。練就到高級程度的拳師,還可用右手在遠端執住對方,見圖16。這樣,左手和左腳的力合成一個力矩,左手和右手的力合成第二個力矩。這第二力矩可以單獨作用,也可以和第一力矩協同作用,從而大大增加了掀翻對方的成功率。這個例子說明進擊器可以有多個,幾乎所有的身體部位都能協同起來用于攻擊。
陳式五十六式的搬攔捶靠腰胸部的肌肉提供能量,而造成肩和胯間的相對扭轉,見圖17~18。這里連于肩的兩手是進擊器,胯部提供反沖力矩。手的弧線運動是通過轉腰旋胸來實現的。這個例子說明勁可由胯發出。
由這些例子可見由于能量爆發使沖擊器具有速度。動量是速度和質量(質量是慣性的度量,和重量成正比)的乘積。因而沖擊器具有動量。沖擊器的動量和對方碰撞在短時間轉化為沖擊力。沖擊器的動量越大,碰撞時間越短,沖擊力就越大。通常反沖部位的質量或轉動慣量較大,提供發勁的基地。這個基地并不是地面支撐,而是脊、胯、胸。因而“力(勁)由脊發”、勁由胯發、勁由胸發都是有力學依據的。一般沖擊器的運動幅度較大,但反沖部分的運動幅度不大,而且沖擊器的運動和反沖部分的運動相反,因而總體重心移動不大,我體通常能在發勁時維持平衡。即使重心有一點移動,因發勁時間很短,通常能在發勁后及時調整重心。
“短勁”比較適合于進攻。我方突然發勁,使對方防不勝防。發“短勁”時施于對方突擊力可以是正向力,橫向力,旋轉力,等等。既能發勁,又能維持自我平衡。一般的拳術常在接觸對方前發勁,見圖19。這是一種打擊效應,在接觸時運用沖擊力使對方產生局部變形,見圖20。如果攻入對方脆弱部位,這種發勁法容易使對方受傷。這種發勁法的另一個特點是我方發勁后不再改變攻勢,如果對方硬頂,容易引起兩敗俱傷。太極拳的“短勁”發于兩方接觸之后,見圖21。發勁的主要目的是改變對方的位置,見圖22。因為發勁的能量不是用來產生局部變形,這就減少了使對方受傷的可能性。這樣發勁的能量能有效地用來移動對方的重心,而使對方失穩。太極拳的這種發勁法的另一個特點是我方發勁前先用很小的聽力沾住對方,在測出對方動向后再發勁,以此來增加發勁的成功率。特別是太極拳施于對方的“突發力”有一個從小變到大的過程,這是一種“推擊”效應。肌肉爆發的能量使聽力很快增加成攻擊力,該攻擊力主要用來移動對方的整體位置。聽力不大,給人“柔”的印象;推力相對大,給人“剛”的效果;先聽后發,使柔中有剛。
太極八法(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的每一法都可用“短勁”來發放,但采、挒、肘、靠結合于“短勁”的機會比較多。一般來說“短勁”是運用身體多個部位的相對運動來發勁的,所以是一種全身勁力法。
三、長勁
定義:“長勁”由支撐面出發用肌肉的能量帶動肢體的有序運動來發勁。
這個定義有三個要素:支撐面,能量和有序運動。支撐面通常指地面,也可以是其他適合的穩固反作用力。肌肉釋放能量使攻擊器和支撐面間產生相對位移。肢體的有序運動使攻擊器和支撐面間產生較大的方向合適的位移。
例如楊式太極拳攬雀尾中的擠,圖23~25。由坐步到弓步兩腳提供穩固的支撐面。腿部、腰部、臂部肌肉發放能量推對方。腿前弓帶動重心前移,腰帶動肩部隨之向前,兩臂前撐,全身肢體有順序的協同向前將對方推出。這里左小臂前側是進擊器,相當于千斤頂的頂桿;腿腰臂的肌肉是油壓系統;地面通過弓步提供支撐力。張三豐在《太極拳論》中論述,“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我們可以用“擠”為實例來討論一下該論述的力學原理。我方用一個作用力推對方,見圖27。將我方作隔離體(即把外界因素簡化成力而作用于本體),見圖26。總共有六個外力作用于我體:對方有一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作用于我方;我方重力垂直向下;地面的垂直支撐力作用于我左右兩腳;地面和腳間的摩擦力作用于我左右兩腳。我方沒有旋轉,所以該六力對任何點取力矩之和應為零。我方沒有垂直方向的運動,因而左右兩腳垂直支撐力之和應等于重力。在水平方向,左右兩腳摩擦力之和應大于反作用力,才能使我左小臂產生加速度。我左小臂以作用力推對方,使對方產生加速度進而移動位置。由此可見使我小臂產生加速度的力和我施加于對方的作用力都來自腳底的摩擦力。而摩擦力必須通過肢體的內力傳遞給小臂,見圖28。圖29是肢體隔離體示意圖。在水平方向有兩個力作用于腳:下部摩擦力和上部內力1,兩力方向相反,但摩擦力比內力1大,兩力的差值推動腳向前傾斜。在水平方向有兩個力作用于小腿:下部內力1和上部內力2。小腿下部的內力1和腳上部的內力1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小腿上的兩內力方向相反,但內力1比內力2大,兩力的差值推動小腿向前運動。膝蓋部的隔離體分析可以類推。總起來看:右腳底的摩擦力通過右腿傳到胯;左腳底的摩擦力通過左腿傳到胯;該兩力合成后通過腰胸傳到肩;然后由左右臂傳到兩手;該兩力在搭手處合成后傳到左小臂前側,左小臂將此作用力作用于對方,見圖28。所有在傳力途徑上的肢體都參與了力的傳遞,缺少任何部位,或任何部位的軟塌都將阻礙作用力的形成。從位置上來說就是全部肢體同時到位,以保證力的有效傳達。
楊式太極拳攬雀尾中的捋,圖30~31,由弓步到坐腿兩腳提供穩固的支撐面。腿部、腰部、臂部肌肉發放能量捋對方。腿后坐帶動重心后移,腰帶動肩部隨之向右后運動,肩帶動兩臂向右后拖攜,全身肢體有順序地協同將對方向右后方發出。在水平方向,腳底的摩擦力通過左右兩腿傳到胯;通過腰胸傳到肩;然后分成兩力由左右臂傳到兩手;該兩力作用于對方手臂。
在楊式太極拳的下式中,圖32~33,由仆步到弓步兩腳提供穩固的支撐面。腿部、腰部、肩臂部肌肉發放能量抬對方。我方手插入對方胯下,左腿前弓,帶動腰肩背上升,左臂將對方挑起,全身肢體有順序地協同將對方從上后方發出。
由這些例子可見能量來自于各肢體肌肉的伸縮,各肢體的有序運動引導沖擊器向一定方向位移。支撐面提供外力,外力通過各肢體的內力傳遞給沖擊器,沖擊器將作用力作用于對方使其失穩。“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都是有力學依據的。“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是說各肢體的運動要有順序,協調于一個目的。“長勁”的力源來自于支撐面,所以發勁的量比較大。另一方面,“長勁”的支撐力由肢體的內力轉遞給沖擊器,“長勁”的發勁有一個積累的過程,通常比“短勁”發勁力要相對慢些。發“長勁”時我方通常伴有明顯的重心移動,因而我體必須在全發勁過程中在力學上平衡。這個平衡是動態平衡,支撐力不但提供作用力,還提供使我體重心產生加速度的力。發長勁時沖擊器和大地相連,將大地質量合為己用。雖然沖擊器速度不一定很大,但因為大地質量很大,沖擊器的動量值卻很可觀。打擊對方的時間相對長一點,沖擊力既大又能持續。
“長勁”比較適用于攻防并重的情況,有勢所必然的效果。因為我方有支撐面支持,我方重心或進或退或左或右都能用于發勁。我方可從容發勁,對方明知我要發勁,還是窮于應對。發“長勁”時施與對方的力可以是正向力,橫向力,旋轉力,等等。我方既能發勁,又能維持自身全程平衡。一般的拳術常在接觸對方前發勁,見圖19~20。這種打擊效應容易使對方受傷。這種發勁法在發勁后不再改變攻勢,如果對方硬頂,容易形成雙方比蠻力,“大力勝小力”的狀況。太極拳的“長勁”發于兩方接觸之后,見圖21~22。我方在發勁前中后都能維持平衡,因而能有效地粘住對方,能控制聽力的大小。當我決定進攻時,發能的成功率比較高。“長勁”發能的主要目的是改變對方的位置,見圖22。依靠支撐面支持,和我方重心的穩定運行,我方的發勁能量能有效地用來移動對方的重心,而使其失穩。
雖然太極八法(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都可用“長勁”來發放,但掤、捋、擠、按結合于“長勁”的機會比較多。“長勁”是由一系列身體部位的有序運動來發勁的,顯然是一種全身發勁法。
四、短勁和長勁綜合運用
“短勁”和“長勁”可以單獨運用,也可以同時運用,例如摟膝拗步的出掌,見圖34~35。單由運臂來推掌,臂肌肉運作的能量將轉變成掌力。胸背部有很大的肌肉群,單由含胸來催掌,胸背部肌肉運作的能量將轉變成掌力。如果主要用含胸展臂的突爆能量來發勁,是為“短勁”。腰部也有很大的肌肉群,單由轉腰來送掌,腰胯肌肉運作的能量將轉變成掌力。如果主要以地為支撐,用腿前弓運掌,腿部肌肉運作的能量將轉變成掌力。如果主要以地為支撐,用弓腿轉腰的徐發能量來發勁,是為“長勁”。這四種出掌方式都能在理論上單獨實現,但組合運動最為合理。組合運動將臂,胸,腰,腿的能量疊加轉換成多倍于通常的掌力。并且臂,胸,腰,腿四部位的運動疊加給這一掌賦予很大的運動幅度和運動契機。“短勁”和“長勁”聯用時,以地為支撐,用腿前弓轉腰的徐發能量將掌前運,在掌到位的短時間內加以含胸展臂的突發能量來組合發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