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迪揚
大學之大,很重要的是看它的圖書館大不大。圖書館大,說的是藏書量。藏書既包括經典著作,也包括各領域的最新著作及期刊。對于剛剛入門專業領域的本科生們,閱讀經典著作是打牢基本功的必經之路;對于學者及研究生們,領域內的最新著作則對及時跟進最新發展,更新知識,及在最新研究基礎上展開研究。
經典館藏一般都能保障,差距在最新著作及期刊上。國外及香港的大學在這方面做得較好。在香港,一所大學一般有多個圖書館。除最主要的圖書館外,其他圖書館往往側重點不同,但這并不影響統一的管理體制。在館藏更新上,圖書館往往同時采取兩種方式。
一是圖書館自行跟蹤更新各領域最新著作,并續訂已有各類期刊。但圖書館并非各領域專家與研究人員,不如研究者自身更關注業內發展態勢,也不如研究者了解自身需求,因而大學一般為各專業定向預留圖書期刊資金。各院系的教師,不論職稱高低,每學年都有一定的金額可以向圖書館提出購買清單。在權限額度內,圖書館一般不會干涉老師們的選擇。所以即便數學系的老師提出購買古典音樂DVD,圖書館也會照單執行。
這一賦權并不會導致圖書財政資源濫用,因為每位老師的年度購書額度都是經過嚴格評估計算的,大致可以滿足本專業年度購書需求。每位老師都有購書額度充分照顧了同一專業,不同研究領域學者的研究旨趣。在專業研究資料,特別是英文資料價格不菲,重要性最為關鍵的情況下,各系老師肯定會以自身研究領域的研究資料為重。如購書額度還不能滿足購置專業資料需求,自然不會出現數學老師買古典音樂光盤的情況。當然,個別情況下額度有富裕,數學天才憑業余愛好,能用自己額度給音樂系補充館藏,也是好事。
互聯網時代,無形館藏也是“大”圖書館的重要體現。各種數據庫及電子期刊是追蹤最新學術成果必不可少的資料。研究者憑賬號登錄學校數據庫,便可自由下載圖書館已購數據庫的文獻。如果說紙質圖書對教學更具重要意義,數據庫的豐富程度會影響一所大學從事學術研究的便利程度。不論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研究者都可以登錄數據庫,下載相關論文,不用受制于傳統實體圖書館不可移動的限制。
當然,實體圖書館是大學最重要的學習場所之一。對紙質圖書的管理體制直接決定圖書館是不是用著方便。除科學的圖書分類之外,對教學用書的管理也很重要。香港的大學,圖書館有個特設區域,叫教學預約區。任課教師在學期開始前,可以在圖書館網頁,制定課程的重要必讀參考書目,并設置閱讀時間。圖書館在接到指定后,會將這些被指定的書籍從一般借閱架移到教學預約區,直到學期結束,這些書才可能被送回到普通借閱區。因為一般借閱區的圖書一次可以被借一個月,并在沒有下位預約者預約的情況下,可以續借若干次。這種制度下的圖書流通速度十分慢。如果此書是需要大量同學閱讀的重要參考書,則不便于所有同學都有機會借到此書。因此圖書館設置教學預約區,并按教師的指令設置借閱時間。通常每位借閱者一次只能借閱幾個小時到一天。當然,學生如果覺得此書十分重要,可以自行購買,但圖書館的借書制度會假設大量學生不買書,并保證此種情況下,所有同學能夠有機會借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