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美麗“蛻變”
2002年5月,為更好地服務于廣大留學人員,《歐美同學會會刊》進行了一次美麗的“蛻變”——更名為《留學生》雜志。
樸實的騎馬釘,潔白的紙質,輕松的封面格調,致力于為16-22歲的中學生(私立、民辦、或者所謂“貴族”學校)、大專生和部分大學生及其家長為主要閱讀對象,解決他們的需求,反映他們的聲音,加強與他們的互動,雜志要求文風親切,配圖活潑……這就是“蛻變”后的《留學生》雜志。
經歷美麗“蛻變”后的《留學生》雜志,貼近國家最新留學政策,服務于廣大留學人員、有志出國留學的青年學子和歐美同學會,在內容上開辟“三條跑道”:歸國學人之家:開設“創業第一年”、“走近開發區”等欄目,為吸引鼓勵海外學子報效祖國服務;海外學子之友:強調服務性和實用性,要作海外學子之友,就必須了解海外學子關心什么、渴求什么,需要編者為他們的生活、學習、工作做些什么;出國留學之橋:雜志社不是留學中介公司,編者在介紹出國留學方面的內容時,是站在中立的角度,以自己的視角,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實的客觀報道,并提醒有志出國的青年及其家長一些注意事項。
同時,作為由歐美同學會主辦的刊物,也要為同學會服務,為會員服務,雜志也開設“留學史話”、“留學世紀星”等欄目,生動報道中國留學歷史、留學歷程中表現出的精英人物,從而激勵后來者。
在多年的辦刊過程中,《留學生》突出反映權威性、實用性和服務性,一方面及時準確地報道中國有關辦理出國留學簽證護照政策,同時直接與歐美等國大使館聯系,介紹他們有關留學、簽證、移民的政策資訊,實事求是地介紹海外名校,為出國求學者服務。雜志憑借精準的定位,以市場為主體,迅速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形勢,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高,以獨有的運營模式走在了同類期刊的前列,幾乎只要有想要出國留學人員的地方,就有《留學生》雜志。
一個著名媒體人曾說:“期刊(雜志)自誕生之日起,就承擔起推動人類進步的重任,并與這一偉大進程休戚與共。”《留學生》雜志同樣身擔重任。
近幾年,國家出臺了“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的計劃,中央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千人計劃”,希望留學人員既擁有跨文化背景下的全球視野,又有著無法割舍的中國情懷。
在這種大環境、大背景下,2009年,《留學生》又來了一個華麗的轉身,對欄目和板塊及時作出調整,以適應新的變化和讀者需求。華麗轉身之后的《留學生》雜志,成為一本服務廣大留學歸國人員、具有國際化視野的精美刊物。雜志以高端的視野,獨特的視角,生動的細節,精美的圖片,綜合反映廣大出國和歸國留學人員的觀點、建言、生活及思考。編者們以面向全球的新銳眼光,重新審視這份雜志,大膽舍棄雜志中陳舊的內容,設法用新世紀的思維取而代之。
《留學生》突出了專題策劃,以集束式的大手筆,推出了一系列留學歸國人員所關注的熱點、焦點事件的選題策劃;綜合記述廣大出國和歸國留學人員的人生歷程、創業故事,反映他們愛國、報國的高尚情懷;反映留學歸國人員獨特的觀點、建言、生活及思考;記述出國、歸國人員的海外留學故事、回顧留學精彩時光;為歸國人員提供建言獻策、國內資訊、職場需求等服務。雜志在保留原來“拳頭欄目”的基礎上,突出了文化和生活元素,構筑了中國留學生和歸國學子創業、立業、發展的權威平臺和精神家園,顯得更加輕松和清新,常令讀者耳目一新。
“從創刊第一期開始,我們始終保持著一份對高品質雜志的執著和堅持。”這是我們應擔的職責,也是《留學生》雜志從始至終的品性。
那時
進入21世紀,留學大門進一步打開。2002年,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加拿大等國家調整了對中國學生留學簽證制度,一些專門對中國設置的政策障礙逐步取消。2003年,教育部簡化審批手續,對申請自費出國留學的高等學校在校生及具有大專以上學歷但尚未完成服務期年限的各類人員,不再進行“自費出國留學資格審核”工作,不再收取“高等教育培養費”。
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留學費用再不是天文數字。更多尋常百姓的子女開始自費出國讀書。從2002年開始,我國留學人數每年以10萬人的數量遞增,留學目的國越來越多,留學群體年齡跨度加大,低齡留學生人數開始增加。教育部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達45.98萬人,其中自費留學的學生已高達42.30萬人。他們牽動著自己的家庭;代表著中國的形象;甚至影響著留學目的國的經濟發展。
“以前的留學,更多的是公派留學、精英留學;今天則變成了全民留學、大眾留學,人們有選擇地自主留學。”教育專家徐小平在談到改革開放后中國留學環境的變化時如是說。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海外學子正在回到祖國的懷抱,并成為建設中國的生力軍。數據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的81%、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的51%、國家重點項目學科帶頭人中的72%,均有留學經歷。而回國創辦高新技術企業的留學人員也越來越多,目前國內已有100多家留學人員創業園,據不完全統計,他們孵化了6000多家留學人員企業。
2013年10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黨和國家將按照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的方針,把做好留學人員工作作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任務,以更大力度推進‘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千方百計創造條件,使留學人員回到祖國有用武之地,留在國外有報國之門”。
在2015年5月18—20日召開的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留學人員是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統戰工作新的著力點”。
30年前的人們不會想到,30年間,中國有350多萬學子負笈海外,足跡遍及100多個國家。遍布世界的中國留學生成為了中國與世界溝通和交流的紐帶。也讓世界人民看到了改革開放帶給古老中國的巨大變化。
眾多的留學生走向世界,無形中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傳播,中國文化的世界化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廣泛而深入。而留學生在國外的學習和生活,也自然將世界文化介紹到國內,中國人對世界的了解和認知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入和準確。
留學生真正成了中國和世界聯結的紐帶。大批留學生的學成回國,迅速成為推進社會全面進步的生力軍,在各行各業散發出勃勃生機。活躍在各地的留學生創業園,集先進的技術、管理、資金、產品、物流于一體,有力地推進了現代化的建設。北京中關村的高科技園區,歸國留學生是核心。各大專院校的歸國留學生,則是難得的教學和科研骨干,一些新興學科和先進的實驗室,多數由留學生主持,而長江學者和特聘教授當中,歸國留學生占八九成。科技戰線歸國留學生幾乎起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