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錦云


生態文化是由人類的文化積淀構成的具有獨立特征的結構和功能的文化體系,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其重要的特點在于用生態學的基本觀點去觀察、解釋、處理現實事物、社會與問題,運用科學的態度去認識生態學的研究途徑和基本觀點,建立科學的生態思維理論。生態文化中的生態是指自然界的各個物種在地球上自然而然地產生、繁衍和變化,并按照自然規律存在和發展的自然生存狀態。而其中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活動的社會價值系統的總和,包含宗教、哲學、藝術等思想與習俗。生態文化提倡的世界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和靈魂。大力繁榮生態文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價值觀,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也是建立美麗中國的惟一選擇。
林業在生態文化建設中的
地位與作用
林業既是社會公益事業,又是基礎產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F代林業的主要任務是構建四大體系:建設起完善與良好的林業生態安全體系、發達與先進的綠色生態產業體系、繁榮與豐富的森林生態文化體系、健全與公正的林業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生態保障體系。在林業生態安全體系建設中,主要的任務是構建五大系統:即營造和培育好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好濕地生態系統、治理和修復好荒漠化生態系統、維護和發展好生物多樣性系統、監測和管理好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林地與森林資源保護預警機制、生態修復與補償制度、林業信息化網絡系統。
森林是人類的搖籃,也是人類文化發展繁榮的源泉。以森林為代表的自然生態是人類重要的精神文化寶庫。森林是人們貼近自然、增長知識、修身養性、凈化心靈最理想的場所。森林本身就是一部內容豐富、包羅萬象的教科書,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寶庫。在森林里,人們可以從領略大自然的點點滴滴之中,接觸到文、史、哲、數、理、化、天、地、生以及景觀學、造園學、生態學、仿生學等各個方面的知識,也能得到美學、藝術、倫理、道德、宗教等方面的熏陶和享受,在啟迪中感悟真諦。
森林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不僅影響著遠古的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而且涉及到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由森林文化而引伸出來的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園林文化、森林美學、森林旅游文化等若干分支,構成了森林文化完整的架構體系。
濕地具有豐富的文化功能,孕育了源遠流長的生態文化,是弘揚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陣地。濕地以其良好的生態環境、優美的自然景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為人們提供了休閑旅游、親近自然的理想場所,同時也孕育了源遠流長的濕地文化。比如湖北省有千湖之國之稱,濕地類型多樣,濕地資源豐富,滋潤了荊楚數千年的歷史和文化。濕地文化體現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價值觀,對于弘揚生態文明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野生動植物衍生出來的文化神秘而富有哲理。人們從對山林動物、植物的圖騰崇拜到社祀,源于原始自然宗教意識。中國古代以動物、植物命名的部落、地名和姓氏不勝枚舉,中華民族稱之為“龍的傳人”也是動物崇拜的痕跡,新石器時代石崖壁畫中不僅有森林動物的形象,也有對植物頂禮膜拜的圖案。這種崇拜發展為社祀,各地以其所崇拜之樹木為該地社木,在春、秋兩季進行祭祀??陀^上,這種對動物和植物的崇拜是文化的一種表象,也起到了保護森林的作用。
各類樹木文化及竹文化多姿多彩。樹木文化源于先民對樹木的崇拜。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人們對木、竹已不止簡單的崇拜與利用,而是與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相結合,滲透到文學、音樂、繪畫等諸多藝術領域,并且不少樹種成為獨樹一幟的特有文化,如桑文化、茶文化、松文化、竹文化、梅文化、桃文化、漆文化等。每種文化均有其源流,有許多傳說和典故,并有大量的詩、詞、歌、賦、繪畫和專譜,各種樹木均成為文學、藝術的創作題材。
花卉文化富有創意。中國的花卉文化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從各地遺址出土的陶片上,可見萬年青和蘭花等的圖案,人們已開始從花卉中獲得美感。進入文明社會,人們不僅將花卉作為觀賞、饋贈之物,并且也重視其實用價值,如用于飲食、紡織、染色、醫藥、調味、香料、驅蟲等。在花卉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不僅有歷史悠久的花卉庭園栽培技術,而且盆栽、盆景、插花等藝術也大為流行,經久不衰。同時,花卉也是文學藝術的創作題材,形成了多種花卉文化,如菊文化、蘭文化、牡丹文化等。各種花卉專譜、繪畫、詩文等不勝枚舉。
東方園林文化富有美感。中國園林文化是一種綜合性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是文明社會的產物,也是世界中的中國、西亞和希臘等三大園林系統的發源地之一,其發展和演變與中國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并具有民族特色。按其所有制可劃分為皇家園林、私有園林、寺廟園林等。園林文化延續了幾千年,為中國傳統文化增添了異彩。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的園林藝術風格,在世界園林藝術中獨樹一幟,并曾對歐洲的園林藝術有很大的影響。這些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園林至今仍為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
森林游憩文化與隱士文化如火如荼。隨著城鎮的建立和農田的擴大,森林成片消失,但人們并未忘記人類發祥之地的森林,較早的森林游樂為涉獵活動。進入階級社會后,一些逃世遁命的隱者、失意的政客和清高的文人,厭倦了城市的喧囂,向往林棲山居,率先回到人類誕生的搖籃。或辟谷導引、修身養性,或登嶺長嘯、撫琴高歌,或耽愛山水、歌詠自然,或于山間耕作自給、安貧樂道,或著書立說、傳諸后代。森林游憩的著名軼事,如西晉時期的竹林七賢、東晉時期的蘭亭集會等。當前,隨著旅游事業的發展,森林旅游正方興未艾,這一推陳出新,正是森林文化的發展與延續。
森林文化的重要性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一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指引這個國家的未來。這個文化無疑應該包括森林文化。建設和諧社會,不僅是林業產業和事業在技術層面的發展和昌盛,也是文化的升華和繁榮。生態文明要靠森林文化導向,林業的活力要靠森林文化啟動,森林的經營靠森林文化協調,務林人的形象靠森林文化塑造。大力培育與森林文化相關聯的生態文化,以人文精神和綠色思維來指導經濟發展,這既和生態建設緊密相聯,又符合發展林業產業的實際,必將成為人類與自然和諧的推進器。
以上的森林、濕地、動、植物、園林、樹木與花卉等都屬于林業的范疇。因此,林業是生態文化的主要源泉、主要載體和陣地;林業在生態文化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發揮著重要作用、承擔著重要職責。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生態文明是生態文化的升華。沒有先進的生態文化,就不能實現生態文明。
林業在美麗中國建設中的
責任與義務
新中國的第一任林業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梁希曾描繪過新中國全體林業人的職責:“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替河山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新中國的林人,同時也是新中國的藝人?!边@不僅描繪了一幅祖國山河的動人遠景,也是我們全體林業人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責任與光榮任務。
林業是生態文化的主要源泉和重要陣地。大力弘揚生態文化,傾力建設以森林為主的生態文化繁榮之地,林業具有光榮的使命。森林具有良好生態的自然稟賦,林業人承擔著保護生態發展林業的時代職責。創新和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化,對于推進生態文明和實施“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都具有重要意義。具體來說,我們要把生態意識上升為全民意識,把生態文化上升為主流文化,在全社會形成愛護森林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崇尚生態文明的良好風尚,形成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生產生活方式。大力弘揚生態文學藝術,全力打造生態文化產業,大力發展以森林文化為主的綠色生態旅游文化。要著力推進生態示范區創建工作,開展好森林城市、生態林業局、生態林場所、生態社區和街道、生態廠區創建活動,深入開展生態環境教育示范基地、讓綠色機關、綠色企業、綠色社區、綠色家庭等綠色系列進入我們的生活。通過大力弘揚生態文化,使生態文化成為促進天人和諧的凝聚力、推動綠色發展的原動力、建設美麗中國的向心力、提升發展軟實力的驅動力。林業倡導構建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就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加強生態文化建設。通過發展森林文化、花文化、茶文化、濕地文化、野生動物文化、生態旅游文化等,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價值觀、經濟觀,形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圍,增強全民的生態憂患意識、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使每個公民都自覺地投身生態文明建設。
綠色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底色。沒有綠色就沒有青山、秀水和藍天。綠色文明決定著生態文明、也決定著人類的生死。生態文化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森林旅游、森林文化、生態文化等已成為文化建設的熱點。著力構建生態文化體系有其必要性。生態文化是樹立和形成生態文明理念的基礎。如果說生態文明是大廈,那么生態文化就是大廈的地基。
現代林業所要構建的繁榮與豐富的森林生態文化,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一要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摒棄人類破壞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動,構建人與自然平等、和諧共生的關系,樹立熱愛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二要培育節約文化。充分認識自然資源的稟賦和有限性,不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不以索取自然為代價換取過度消費,形成節約優先、集約利用、適度消費的文化取向。
三要培育生態道德。弘揚生態文化,要從小事抓起,從娃娃抓起,通過一點一滴的熏陶和積累,讓青少年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和習慣。
四要豐富生態文化載體。大力發展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建設一批生態文化博物館、科技館、標本館,開展森林城鎮創建活動,推進美麗鄉村、城市綠道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創建傳播平臺,創新傳播形式。要通過構建生態文化體系,廣泛普及生態知識,使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組成部分,成為全社會的主流道德觀。
五要有強烈的責任擔當意識。林業部門承擔著建設與繁榮生態文化、推進與加強生態文明的重要職責,因此,全體務林人將全力推進林業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態產品需求,用豐富的物質成果塑造生態文化,促進生態文明。同時,我們要通過挖掘、整理、創作等形式為社會和群眾提供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生態文化作品,以此強化共識、聚集力量,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道上昂首前行。
(責編:高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