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遼寧省縣域經濟與現代農業協調發展程度測度

2015-09-09 11:59:25王振華戚迪明吳東立
南方農村 2015年4期

王振華+戚迪明+吳東立

摘 要:本文利用遼寧省2002至2012年的數據,選擇糧食產量、農機總動力和農業技術人員等作為變量,基于因子分析方法測算了遼寧省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現代化協調度,發現遼寧縣域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水平總體差異變化不大,整體波動不大,個別縣域會有較大浮動的變化;遼寧省農業現代化水平在2002年以后開始提高,差異變化比較平穩;農業現代化與縣域經濟發展協調發展會隨著縣域經濟的增長而呈現“U”型。

關鍵詞:縣域經濟;農業現代化;協調度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697(2015)04-0049-07

一、引言

縣域是我國基本行政區域之一,縣域經濟活動涉及到一二三產業,是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發展區域。根據發達國家發展經驗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農業面臨被削弱的風險,容易忽略對農業的投入。有專家認為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和信息化四化建設中,農業現代化最薄弱,農業現代化的滯后會制約農業的發展,農業發展情況直接左右全國農業發展以及糧食安全問題。遼寧作為重工業省份,相比之下,非農部門發展占據優勢,農業和縣域經濟的發展相對處于劣勢。農業現代化容易被滯后,不利于遼寧農業的發展,遼寧也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2002-2012年,遼寧省縣域經濟發展迅速,無論是農業經濟還是非農經濟,較大幅度的增長。遼寧省縣域經濟從2002年的1847.39億元增加到11952億元,增長了5倍。其中非農經濟從2002年的1370億元增加到10063億元,增長了6.3倍。農業經濟占生產總值比重從2002年的25.8%下降到15.81%,非農經濟占比從2002年的74.2%上升到84.19%,高低浮動在10%左右。尤其自2008年以后,政府出臺了縣域經濟三年倍增計劃以后,縣域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迅速補齊縣域經濟短板,產生了備受矚目的“遼寧現象”。因此,遼寧省44個縣域農業現代化與縣域經濟發展協調情況值得進一步關注。

現代農業發展與縣域經濟增長協調發展的關鍵問題就在于,工農城鄉協調發展問題。在發展經濟學理論中,農業對工業等其他產業的貢獻被歸納為產品貢獻、要素貢獻、市場貢獻和外匯貢獻等。張培剛(2002)很早就探討了農業與工業的協調發展關系,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農業對其他產業的作用也不相同(黃泰巖等,2001)。同樣,工業及服務業的發展也會促進農業的增長,工業的發展也會促進農業機械及富含高新技術的生物化學產品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速水佑次郎等,2000)。服務業的發展會吸引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進而擴大了農村的經營規模,促進農業的發展。學者認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可以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拉動縣域的市場需求,促進二、三產業發展(郭翔宇,2007),錢陳等(2006)構建了城鄉兩部門的增長模型,強調了工業化和城市化與農業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

無論是農業現代化還是縣域經濟發展,從理論方面以及經驗方面都有豐富的研究成果。針對農業現代化的文獻,大多數研究是從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角度出發。針對現代農業的研究大多是從農業發展模式、農業規模經營和農業經營主體等方面,而諸多文獻是從農業現代化與縣域經濟單方面出發進行研究,而研究縣域經濟與農業現代化方面的研究較少。

二、數據描述

針對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測度,采用縣域人均生產總值(E)代表。針對現代農業發展的評價指標眾多,學術界對現代農業的評價也進行了許多的研究。從生產投入,設施規模,產業化程度等角度嘗試對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行評價,仍未形成真實客觀的評級體系。而縣域部分農業發展指標不完整,加大了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測度。本研究測度縣域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過程中,著重生產產出方面著手。從糧食產量、勞動力、產業結構等層次選取指標進行測度,按照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性原則,結合遼寧省發展實際情況,通過理論分析法、頻度統計法,選取以八個指標對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A)進行測度。

表1 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指標評價體系

基礎指標 公式

單位播種面積農機總動力(千瓦/公頃)A1 農業機械總動力/總播種面積

有效灌溉率(%)A2 有效灌溉面積/總播種面積

第一產業勞均增加值(元/人)A3 第一產業增加值/農林牧漁從業人員

勞均糧食產量(噸/人)A4 糧食總產量/農林牧漁從業人員

勞均播種面積(元/公頃)A5 農林牧漁從業人員/總播種面積

土地生產率(元/公頃)A6 農業增加值/總播種面積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元)A7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農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A8 農業增加值/國民生產總值

通過遼寧單位播種面積農機總動力(千瓦/公頃),有效灌溉率(%),第一產業勞均增加值(元/人),勞均糧食產量(噸/人),勞均播種面積(元/公頃),土地生產率(元/公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元),農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等八個指標測度遼寧縣域農業現代化水平。

表2 遼寧縣域農業現代化指標數據描述統計

年份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2002 極小值 1.6020 0.6397 2.1521 2484 4670 1347 0.0992 2.3528

極大值 9.6664 1.3764 6.8335 40326 688567 6251 0.6763 446.8169

均值 3.7772 1.0146 4.2532 9469 31769 2851 0.3239 54.3755

標準差 1.8810 0.1999 1.2025 6610 101626 937 0.1466 68.4840endprint

2003 極小值 1.5035 0.0450 1.4597 2843 6774 2260 0.0992 2.6989

極大值 16.5017 0.9913 7.1309 52770 1608527 9559 0.6763 550.5630

均值 4.2616 0.3328 4.2105 10266 54543 4429 0.3239 55.6985

標準差 2.6424 0.2261 1.3678 7833 239872 1248 0.1466 82.4905

2004 極小值 1.4935 0.0447 2.7851 3408 7100 1255 0.0992 2.4024

極大值 48.2208 0.9886 126.3858 64619 1691723 7801 0.6763 592.1742

均值 5.3784 0.3456 8.1752 10714 61984 3349 0.3239 55.4642

標準差 7.0906 0.2222 18.2819 9167 253088 1053 0.1466 88.2865

2005 極小值 1.6002 0.0450 3.1959 4535 7863 2119 0.0992 4.2486

極大值 13.1480 0.8955 9.8211 56956 1750593 12269 0.6763 391.3479

均值 5.0262 0.3394 5.4544 12496 62501 4103 0.3239 51.3244

標準差 2.5571 0.2200 1.4468 8110 260583 1586 0.1466 60.8589

續表2

2006 極小值 2.2832 0.0235 2.6289 5032 7967 1759 0.0992 5.4233

極大值 12.8499 0.9052 8.4298 69985 1809496 14593 0.6763 374.1863

均值 5.0635 0.3743 5.2143 13834 65308 4805 0.3239 52.1346

標準差 2.5235 0.2367 1.4340 10010 269286 2205 0.1466 59.6273

2007 極小值 2.3556 0.0300 2.2968 5669 8811 3180 0.0992 5.6077

極大值 29.7572 0.9415 8.5569 85521 1597247 16555 0.6763 481.3417

均值 5.6367 0.3845 5.6488 15764 62688 5248 0.3239 53.8294

標準差 4.4133 0.2459 1.4119 12213 237014 2329 0.1466 75.1502

2008 極小值 2.3670 0.0287 2.0948 7210 11646 3640 0.0992 11.6247

極大值 37.6471 0.9208 8.6851 109596 1784998 17370 0.6763 553.7898

均值 5.9397 0.3623 5.5208 19124 71151 5760 0.3239 58.5562

標準差 5.4392 0.2291 1.4409 15500 264683 2090 0.1466 84.7267

2009 極小值 2.3422 0.0307 0.5901 7270 12315 3331 0.0992 13.2711

極大值 37.0102 0.9226 9.1720 132233 2003077 17431 0.6763 536.5526

均值 6.0944 0.3432 4.6236 22233 79804 6591 0.3239 70.3834

標準差 5.3718 0.2311 1.9797 18897 297082 2237 0.1466 91.6081

2010 極小值 2.492 0.0307 2.18 6655 11491 4726 0.0992 16.3757

極大值 37.0102 0.9011 8.4065 158378 2203846 18415 0.6763 577.8357

均值 6.2699 0.3385 4.7362 24630 86607 7304 0.3239 78.8302

標準差 5.4159 0.2486 1.4346 22462 327055 2217 0.1466 110.2567

2011 極小值 2.6051 0.0128 1.7549 8046 13475 6230 0.0365 15.8055

極大值 36.4697 0.8606 8.9835 185685 2557204 20768 0.5779 557.7035

均值 6.1334 0.3269 5.3276 29185 97946 8892 0.1917 76.9975

標準差 5.3485 0.2158 1.297 26305 379809 2539 0.1114 107.4353

2012 極小值 2.5141 0.0329 1.885 9833 16747 7772 0.0992 14.7495

極大值 36.63 0.8452 8.9713 300511 3151953 23116 0.6763 722.9168endprint

均值 6.3251 0.3222 5.0874 36712 117494 10622 0.3239 92.3645

標準差 5.3885 0.2141 1.3997 42546 468549 2513 0.1466 139.8463

數據來源:《遼寧統計年鑒》,2003-2013。

三、農業現代化測度

評價方法采用因子分析。由于八個指標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利用因子分析進行降維,將相關比較密切的幾個變量歸在同一類中。根據因子分析原理,KMO值大于0.6,保證累計方差貢獻率大于85%的前提下,對逐年各項指標公因子進行線性加權求和。運用SPSS18.0通過因子分析法計算各年44個縣農業現代化發展指數(A)。

表3 遼寧縣域農業現代化測度結果

縣市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均值

遼中縣 0.33 0.61 0.23 0.19 0.05 0.51 0.33 0.17 0.06 0.13 0.03 0.24

康平縣 -0.53 0 0.55 0.57 -0.61 -0.17 -0.29 -0.11 -0.13 -0.12 -0.77 -0.15

法庫縣 -0.31 0.07 -0.22 -0.25 -0.64 -0.51 -0.6 -0.29 -0.3 -0.35 -0.74 -0.38

新民縣 0.27 0.48 0.36 0.44 -0.2 0.22 0.16 0.04 -0.1 -0.01 -0.27 0.13

長海縣 -0.2 -0.12 -0.17 -0.17 -0.26 -0.19 -0.22 -0.18 -0.2 -0.18 -0.28 -0.2

瓦房店 0.12 -0.29 -0.31 -0.03 -0.32 0.08 0.11 -0.03 -0.08 -0.09 -0.42 -0.12

普蘭店 0.08 -0.3 -0.2 -0.11 -0.39 -0.29 -0.15 -0.07 -0.24 -0.23 -0.52 -0.22

莊河市 0.24 -0.04 0.05 -0.02 -0.22 0.15 -0.13 0.11 0.05 0.03 -0.35 -0.01

臺安縣 0.14 0.5 -0.02 -0.05 -0.35 -0.25 -0.4 -0.15 -0.31 -0.24 -0.39 -0.14

岫巖縣 -0.35 -0.57 -0.72 -0.72 -0.64 -0.79 -0.78 -0.59 -0.6 -0.62 -0.67 -0.64

海城市 0.47 0.21 -0.11 -0.09 -0.33 -0.25 -0.18 -0.25 -0.3 -0.21 -0.36 -0.13

撫順縣 -0.15 -0.44 -0.53 -0.56 -0.34 -0.63 -0.26 -0.41 -0.41 0.11 -0.34 -0.36

新賓縣 -0.29 -0.41 -0.49 -0.54 -0.33 -0.48 -0.39 -0.31 -0.36 -0.41 -0.3 -0.39

清原縣 -0.26 -0.39 -0.39 -0.38 -0.3 -0.63 -0.48 -0.34 -0.42 -0.43 -0.26 -0.39

本溪縣 0.1 -0.38 -0.46 -0.48 -0.6 -0.66 -0.71 -0.39 -0.33 -0.45 -0.69 -0.46

恒仁縣 -0.27 -0.43 -0.48 -0.51 -0.36 -0.56 -0.56 -0.36 -0.36 -0.37 -0.37 -0.42

續表3

寬甸縣 -0.06 -0.65 -0.72 -0.72 -0.45 -0.8 -0.78 -0.47 -0.45 -0.54 -0.47 -0.56

東港市 0.07 0.14 0.07 0.08 -0.08 0.02 0.08 -0.04 -0.05 -0.01 -0.1 0.02

鳳城市 -0.14 -0.45 -0.54 -0.64 -0.56 -0.66 -0.83 -0.54 -0.57 -0.55 -0.61 -0.55

黑山縣 -0.28 0.09 0.06 -0.04 -0.17 -0.16 -0.25 0.01 -0.1 -0.03 -0.2 -0.1

義縣 -0.74 -0.79 -0.58 -0.45 -0.23 -0.28 -0.24 -0.29 -0.24 -0.29 -0.2 -0.39

凌海市 -0.08 0.06 0.14 0.19 0 0.18 0.07 0.04 -0.01 -0.05 -0.01 0.05

北寧市 0.25 0.41 0.38 0.36 0.27 0.43 0.41 0.26 0.17 0.2 0.33 0.31

蓋州市 0.02 -0.45 -0.6 -0.68 0 0.3 0.29 -0.13 -0.15 -0.24 0.08 -0.14

大石橋 0.18 0.23 -0.03 0.36 0.17 0.32 0.4 0.14 0.1 0.14 0.2 0.2

阜新縣 -0.91 -0.23 -0.04 0.05 -0.24 -0.26 -0.14 0.03 -0.13 0.16 -0.3 -0.18endprint

彰武縣 -0.83 -0.12 0.32 0.12 -0.08 0.17 0.04 0.19 0.24 0.22 -0.12 0.01

遼陽縣 -0.2 -0.17 -0.28 -0.38 -0.56 -0.59 -0.56 -0.43 -0.49 -0.51 -0.61 -0.43

燈塔市 -0.03 0.08 -0.18 -0.34 -0.35 -0.41 -0.3 -0.34 -0.41 -0.39 -0.36 -0.28

大洼縣 0.47 1.02 1.04 1.02 0.34 0.97 0.88 0.55 0.37 0.41 0.4 0.68

盤山縣 1.01 1.37 0.62 0.57 0.33 0.73 0.65 0.35 0.29 0.35 0.39 0.61

鐵嶺縣 -0.15 0.3 0.18 0.12 -0.53 -0.12 0.05 -0.21 -0.34 -0.1 -0.61 -0.13

西豐縣 -0.43 -0.17 -0.28 -0.31 -0.19 -0.35 -0.28 -0.11 -0.16 -0.12 -0.16 -0.23

昌圖縣 -0.18 0.68 0.48 0.41 -0.25 0.06 -0.09 -0.03 0.08 0.02 -0.33 0.08

調兵山 -0.05 -0.3 -0.36 -0.4 -0.11 0.27 -0.46 -0.4 -0.17 0.04 -0.1 -0.18

開原市 -0.11 0.1 -0.01 -0.14 -0.34 -0.31 -0.23 -0.08 -0.2 -0.18 -0.39 -0.17

朝陽縣 -1.08 -0.74 -0.7 -0.67 -0.2 -0.4 -0.51 -0.57 -0.38 -0.35 -0.13 -0.52

建平縣 -0.88 -0.66 -0.64 -0.48 -0.59 -0.75 -0.7 -0.58 -0.39 -0.34 -0.65 -0.61

喀左縣 -0.74 -0.29 -0.14 -0.26 -0.21 -0.1 -0.1 -0.28 -0.16 -0.48 -0.17 -0.27

北票市 -0.81 -0.66 -0.45 -0.53 -0.54 -0.48 -0.45 -0.5 -0.38 -0.35 -0.6 -0.52

凌源市 -0.87 -0.69 -0.6 -0.56 -0.34 -0.25 -0.59 -0.53 -0.43 -0.49 -0.3 -0.51

綏中縣 -0.42 -0.54 -0.36 -0.36 -0.17 -0.4 -0.37 -0.26 -0.23 -0.26 -0.12 -0.32

建昌縣 -0.77 -0.67 -0.58 -0.68 -0.44 -0.73 -0.68 -0.57 -0.47 -0.54 -0.42 -0.6

興城市 -0.72 -0.95 -0.82 -0.75 -0.5 -0.58 -0.44 -0.39 -0.48 -0.55 -0.46 -0.6

從本研究測度結果看,2002-2012年,遼寧省44個縣中大洼縣、盤山縣、北寧市、遼中縣、大石橋、新民縣、昌圖縣等縣的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而建昌縣、興城市、建平縣和岫巖縣等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較低,排在44個縣的末端。其中許多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但農業并非其縣域的主導產業,農業現代化的水平會相對較低。盡管也位列縣域經濟百強縣,但農業現代化水平偏低。遼東遼南個別縣域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沿海經濟帶中眾多縣域還是依靠二、三產業迅速取得經濟增長。而遼西北地區多出現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的現象,這是由于遼西北地處內陸,距離遼寧沈陽和大連較遠,沈陽經濟區和沿海經濟帶對遼西北的帶動和輻射有限。遼西北地區擁有眾多豐富資源,豐富的物產、廣闊的土地和廉價的勞動了,是最適合也是最有利發展現代農業的區域。

圖1 遼寧縣域農業現代化發展情況

從遼寧省44個縣域農業現代化發展指數可以看出,2002-2012年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基本保持穩定,各個縣的發展差異有所波動。其中2006年各縣農業現代化發展較為一致,相對其他年份差異不大。2006年1月1日,國家取消農業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2005、2007年各縣農業現代化發展情況差異較大。2002-2005年各縣相差不大,盡管2006年各縣相差不大,但平均水平偏低。隨后2007-2012年,遼寧各縣農業現代化水平差距在逐步縮小。

四、縣域經濟協調度測度

在觀察期內,遼寧省農業現代化與縣域經濟協調發展可以大致分為2個階段:2002-2009年縣域經濟增長期和2009-2012年縣域農業現代化追趕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并逐步發展協調。遼寧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其44個縣(市)中,36個為糧食主產縣(市)。2009年以前,縣域經濟發展的緩慢,阻礙農業現代化發展,但2009年以后縣域經濟飛速增長,開始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二者的協調度也在逐步上升。

表4 遼寧省44個縣域協調度

排名 縣域 2002 2012 均值 變異系數 縣域 2002 2012 均值 變異系數

1 調兵山市 0.4518 0.9957 0.5587 0.0480 新民市 0.0108 0.2905 0.3489 0.0645

2 大洼縣 0.2488 0.8491 0.5464 0.0354 興城市 0.2247 0.0686 0.3374 0.0783

3 蓋州市 0.0558 0.2301 0.5368 0.0767 彰武縣 1.0000 0.2606 0.3263 0.0834endprint

4 昌圖縣 0.5049 0.8247 0.5136 0.0696 撫順縣 0.2829 0.8609 0.3240 0.0940

5 寬甸縣 0.8898 0.6186 0.5080 0.0540 法庫縣 0.4083 0.0167 0.3225 0.0810

6 鳳城市 0.7059 0.9721 0.5066 0.0610 義縣 0.8105 0.0837 0.3136 0.0875

7 瓦房店市 0.7459 0.9588 0.4911 0.0688 建平縣 0.6557 0.5587 0.3038 0.0769

8 本溪縣 0.9551 0.5602 0.4860 0.0611 北票市 0.6841 0.6046 0.2912 0.0879

9 康平縣 0.8385 0.9871 0.4810 0.0794 喀左縣 0.9628 0.3722 0.2911 0.0956

10 鐵嶺縣 0.6615 0.9292 0.4506 0.0650 阜新縣 0.9996 0.0324 0.2901 0.1029

11 東港市 0.7183 0.9312 0.4409 0.0612 凌源市 0.8386 0.0032 0.2886 0.1084

12 遼中縣 0.5549 0.9932 0.4389 0.069 岫巖縣 0.5308 0.5053 0.2811 0.0843

13 盤山縣 0.8385 0.6378 0.4384 0.0693 清原縣 0.0280 0.6883 0.2704 0.0995

14 莊河市 0.3563 0.9170 0.4378 0.0569 燈塔市 0.3464 0.8339 0.2529 0.1064

15 開原市 0.6521 0.9974 0.4173 0.0739 建昌縣 0.4751 0.1721 0.2438 0.1079

16 海城市 0.9828 0.7057 0.4163 0.0696 遼陽縣 0.2577 0.4097 0.2223 0.0699

17 大石橋市 0.7467 0.9125 0.4048 0.0630 綏中縣 0.1562 0.1836 0.2103 0.1275

18 普蘭店市 0.2369 0.6943 0.4005 0.0706 凌海市 0.1655 0.6855 0.1976 0.0872

19 朝陽縣 0.9898 0.7631 0.3831 0.0896 新賓縣 0.0292 0.5763 0.1923 0.1049

20 長海縣 0.5326 0.5862 0.3681 0.0365 黑山縣 0.3675 0.0885 0.1660 0.0683

21 臺安縣 0.3959 0.6818 0.3571 0.0840 西豐縣 0.3853 0.2820 0.1623 0.0888

22 桓仁縣 0.2394 0.8394 0.3532 0.0741 北鎮市 0.0451 0.2466 0.1460 0.1003

其中:遼寧長海縣屬于海島縣,取遼寧省平均水平代替。

表5 遼寧三大區域協調度均值

遼寧全省 沈陽經濟區 沿海經濟帶 遼西北地區

年份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均值 均值

2002 0.0108 1.0000 0.4921 0.4622 0.7322

2003 0.0184 0.9997 0.4421 0.4342 0.3299

2004 0.0032 0.9972 0.3332 0.3656 0.3044

2005 0.0113 1.0000 0.3067 0.2975 0.2435

2006 0.0020 0.9999 0.3873 0.6424 0.5743

2007 0.0151 0.9611 0.3066 0.2397 0.2649

2008 0.0001 0.8811 0.2656 0.2933 0.1370

2009 0.0002 0.9979 0.1095 0.1329 0.1352

2010 0.0053 0.9909 0.2225 0.2878 0.2067

2011 0.0129 0.9877 0.5288 0.3889 0.4403

2012 0.0032 0.9974 0.6267 0.5465 0.5520

從區域來看,三大區域協調度均值在2002-2012年間整體趨勢與全省均值相同,農業現代化與縣域經濟協調發展情況變動較大,呈成“U”型。全省和三大區域在2002-2005年協調度均值持續下降,遼西北地區起始協調度較高,下降最快。盡管遼西北地區農業資源豐富,但其農業現代化水平低,農業還處于傳統農業階段。其地理位置遠離沈陽經濟區和沿海經濟帶這兩大增長區域,無論是縣域經濟發展還是農業現代化都遠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6年協調度驟然提升,沿海經濟帶協調度提升最高,但隨后下降也最快。從2006-2009年各區域協調度均值又開始下降,沈陽經濟區協調度降到了三大區域最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沿海經濟帶具有較好的區位優勢協調度較高。2009年以后協調度還是逐漸上升。在2006年國家免除農業稅,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而2009年后農業現代化與縣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進入良性協調期。遼寧省政府實行“縣域經濟倍增計劃”效果顯著,遼寧省縣域經濟異軍突起,邁入發展的新階段。農業現代化發展得到了財政的支持和工業的帶動,與縣域經濟進入快速上升期,其中沈陽經濟區的協調度增速最快。由2009年均值的最低變為2012年的最高。endprint

圖2 2002-2012遼寧省三大區域協調度均值

從各縣域來看,觀察期內遼寧省協調度最值相差很大。44個縣域農業現代化與縣域經濟協調發展差異很大。根據11年各縣域協調度不同對遼寧44個縣域協農業現代化與縣域經濟協調發展情況進行分類。再比較協調系數劃分為高效協調型,經濟驅動型,經濟增長型,低效協調型。對2002年、2009年和2012年縣域農業現代化與縣域經濟協調度進行分類結果。

根據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農業現代化具有共同起點: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農業增加值比重很小,農業勞動力比重很小,農業商品率低。2002年遼寧省縣域人均GDP為7723元(當時美元的匯率是8),遼寧縣域農業平均水平介于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之間,遼寧省大部分縣域處于農業現代化的起點階段。農業現代化與縣域經濟發展協調是一種動態平衡的協調。農業是相對較為穩定的部門,需要不斷接受外界的力量(資金、科技等)打破自身的均衡。從以上分析結果來看,協調值較高的縣域不僅僅只是縣域經濟發展快速的縣域,在經濟落后發展疲軟的縣域,也存在農業現代化與縣域經濟協調度較高的縣域。這種協調是一種低效率的協調,而前者則是一種高效協調。

從結果來看,在一定時間內遼寧省縣域農業現代化與縣域經濟發展協調程度C(A,E)會隨著縣域經濟的增長而呈現“U”型。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和較高時,農業現代化與縣域經濟會趨于協調。當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初期,農業現代化會滯后于縣域經濟的發展,農業現代化與縣域經濟發展協調程度會逐漸下降,縣域經濟發展后期,從政策制度、資金和技術等方面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農業生產效率逐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逐步增強,縣域農業現代化與縣域經濟協調程度再次趨于協調。

表6 遼寧縣域農業現代化與縣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評判標準及類型

協調程度劃分 協調系數系數對比 協調類型

農業現代化與縣域經濟

發展協調 縣域協調度C(A,E)

大于平均水平 C(A/E)>C(E/A) 高效協調型

C(A/E)

農業現代化與縣域經濟

發展協調發展不協調 縣域協調度C(A,E)

小于平均水平 C(A/E)>C(E/A) 經濟驅動型

C(A/E)

從劃分結果來看,2002-2012年間,低效協調型縣域由21個變為2個。高效協調型由8個變為22個。低效協調并不僅僅意味著縣域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低,當經濟倒退時,也會出現農業現代化與縣域經濟的低效協調(如2009年的調兵山市)。2002年,半數縣域處于低效協調型,縣域農業發展還處在傳統農業時期,農業比重高,生產效率低。2009年,遼寧省37個縣發展不協調,其中瓦房店、遼中、法庫等縣域由于經濟增長過快對農業發展的投入較少,而凌源、朝陽、昌圖等縣域,空有農業資源,縣域經濟發展緩慢,農業現代化發展缺乏有利的支撐。2012年,各縣域協調情況發展較好,不協調和低效協調的情況仍然存在,縣域農業現代化與縣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任重而道遠。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研究通過以上大量的數據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運用統計方法梳理了2002-2012年遼寧省44個縣域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情況。發現11年間遼寧縣域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水平總體差異變化不大,整體波動不大,個別縣域會有較大浮動的變化。農業現代化水平在2002年以后開始提高,差異變化比較平穩。但總體平均水平呈現波浪式的發展趨勢。2008年以后,遼寧各縣農業現代化差異開始明顯逐漸縮小。遼寧省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出臺利農惠農政策,整體提升了遼寧縣域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水平。相比過去,農業現代化水平發展迅速。

第二,遼寧省農業現代化與縣域經濟發展協調的一個經濟周期——低效協調,經濟增長,經濟驅動,高效協調。遼寧省農業現代化與縣域經濟發展協調發展會隨著縣域經濟的增長而呈現“U”型。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和較高時,農業現代化與縣域經濟會趨于協調。當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初期,農業現代化會滯后于縣域經濟的發展,農業現代化與縣域經濟發展協調程度會逐漸下降,縣域經濟發展后期,從政策制度、資金和技術等方面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農業生產效率逐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逐步增強,縣域農業現代化與縣域經濟協調程度再次趨于協調。

根據以上結論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加快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從國外現代農業發展可以看出十分注重對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培育。因此為了分散的家庭經營與大市場相銜接,必須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業合作組織,特別是為農民提供綜合服務的大型合作經濟組織。加快培育和發展農村新型合作組織,鼓勵發展專業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社,引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促進大型合作社的聯合與合并,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構建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鼓勵地方政府和民間出資設立融資性擔保公司,為農業合作組織提供貸款擔保服務。

第二,因地制宜發展區域優勢,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根據遼寧省各地區的區域資源優勢,發揮適合各地區的農業優勢產業。支持遼寧支柱產業發展,使主導產業形成與龍頭企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打造高效的現代農業產業鏈,實現農業規模經營、集約經營。

第三,鼓勵企業對農產品深加工,開發新產品,增加農產品出口。遼寧省的農產品出口以初級產品為主,產品附加值和國際市場競爭力有限,應多依靠價格優勢參與國際競爭,在海關統計中只有出口農產品大類的金額,沒有分成初級產品和制成品來統計,不能體現出制成品出口的絕對金額和所占比例。另外,對深加工企業、有出口潛力的企業在資金和設備投入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最后依靠省內優勢特色農產品開發具有核心價值和競爭力的制成品,開發國際市場。

第四,推進土地流轉,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政府應樹立正確的土地流轉觀,不能為流轉而流轉,要堅決保障農民各項土地承包經營權,充分強調農戶在土地流轉過程中進行決策及收益獲得的主體地位。同時控制生產資料成本上升速度、加大種糧補貼力度以彌補“新功能剪刀差”;加強土地用途的動態監管,對較大規模流轉采用彈性合同期制,杜絕“非農化”發生。政府還應加快完成農村集體土地確權工作,健全土地流轉服務體系,試點并推廣拍賣等新的流轉方式。

第五,建立鎮、鄉、村信息化農業推廣服務體系。隨著信息技術的加快,農業對信息化的利用與日俱增。建立鎮、鄉、村三級信息化系統,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在教育培訓的同時還能對農民進行農業推廣。引導農民認知農業領域新的理念和新的技術。以政府推廣為主,建立鎮、鄉、村三級教育推廣網絡。村一級的可以由村干部兼職,主要職能是收集反饋村里農業生產信息。通過農業部門,與高校或研究院所建立以農業推廣人員為樞紐的農業推廣體系。利用網絡技術,及時上報村內農業、畜牧業、林業、漁業生產情況。

參考文獻:

[1]劉偉,張輝.中國經濟增長中的產業結構變遷和技術進步[J].

經濟研究,2008(11):4-15.

[2]干春暉,鄭若谷.改革開放以來產業結構演進與生產率增長

研究——對中國1978-2007年“結構紅利假說”的檢驗[J].

中國工業經濟,2009(02):55-65.

[3]黃茂興,李軍軍.技術選擇、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增長[J].

經濟研究,2009(07):143-151.

[4]肖興志,彭宜鐘,李少林.中國最優產業結構:理論模型與定

量測算[J].經濟學(季刊),2013(01):135-162.

[5]李小平,盧現祥.中國制造業的結構變動和生產率增長[J].

世界經濟,2007(05):52-64.

[6]張軍,陳詩一,Gary H.Jefferson.結構改革與中國工業增

長[J].經濟研究,2009(07):4-20.

[7]彭沖,李春風,李玉雙.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波動的動態影

響研究[J].產業經濟研究,2013(03):91-100.

(責任編輯:熊 飛)xendprint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日韩天堂视频| 国产精品.com| 99精品在线看|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亚洲第一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91九色最新地址|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经典三级久久|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无码日韩视频| 日韩美毛片|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免费在线一区| 韩日午夜在线资源一区二区| 在线色国产| 国产综合欧美| 一级福利视频|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91精品国产福利|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九九香蕉视频|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亚洲最大看欧美片网站地址|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97色在线|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另类稀缺在线观看|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干中文字幕| 综合久久五月天|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啪啪啪亚洲无码|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精品福利视频网| 成人在线欧美| 久久精品丝袜| 玖玖精品在线|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一级福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