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旸
如今,真人秀比拼如火如荼。后期制作團隊使勁渾身解數對節目進行后期包裝,花字就是“利器”之一。
如今電視熒屏,雷同綜藝模式扎堆播出,單憑廣告收入難以支撐高額的制作成本,如何找到新的內容與盈利模式,成為全球電視人共同焦慮的問題。那些影視行業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國家,綜藝節目作為快速“吸睛”的內容產品,在節目模式的選擇、商業變現、崗位設置等方面的創新之舉,或為未來中國節目的樣貌提供借鑒。
三個新現象
現象一:“跨屏與互動”體現互聯網基因。由于考慮到用戶跨屏觀看節目的行為,國外綜藝節目研發之初,就將用戶的多平臺內容需求考慮在內。德國益智類節目《答題對決》將答題軟件Quiz Clash放到節目答題對戰環節中,全國觀眾可以通過APP實時參與場上嘉賓對決。由于軟件前期積累的超過3000萬的游戲用戶,使得新節目播出有一定的觀眾收視保障。歌唱比賽類節目《The Voice》則直接開發了一款“GIFS Keyboard”軟件,使觀眾在節目收看過程中,能將拍攝的聲像內容快速傳輸到社交網絡上引發用戶的互動與討論。瑞典Elk Entertainment制作的《快跑!》也是一檔融合社交媒體的‘抓鬼’游戲,其將真人秀與科技結合,產生了新的節目元素。
現象二: 更為“真實”的真人秀,標榜沉浸式體驗。當真人秀的觀眾大呼不過癮的時候,丟掉劇本的“真實”記錄就是最有價值的節目。無劇本的作品,只要題材足夠受關注、故事足夠吸引人,哪怕沒有夸張的表演、沒有過度的煽情,同樣具有價值。Vice Media公司制作的沉浸式體驗節目,使用了以前那種晃動鏡頭的技術來拍攝節目,這種未經修飾的節目深受年輕網友歡迎。真實類節目以家庭暴力、吸毒、人口販賣、失業力等暴露社會的問題為主題展開,反映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真實狀態,甚至極端生存條件下的本能。比。比如,美國的《救生筏》節目將由陌生人組成的團隊送到百慕大三角的救生艇上,讓他們在沒有食品與水的供給下生存6天。看慣了真人秀“秀”的橋段,真實性節目更加真實的環節與未知的劇情,受到觀眾歡迎。
現象三:節目海外輸出,聯合制作。節目海外輸出的買賣日益受到重視,就連保守的日本電視業近期也動作頻頻,積極向國際輸出自己的節目,在地域方面則向東南亞和東亞市場傾斜。同時,為了降低制作與發行風險,“聯合制作”日益風行。例如,朝日放送株式會社向美輸出了首檔美食節目《Wizard Chef》,具有里程碑意義。節目制作人通過作品的國際影響力證實自己的能力,在制作之初就要將英國、北歐、德國和澳大利亞觀眾的口味考慮進去。正如Netflix計劃在2016年底進入100多個國家,這些地區的觀眾需求自然也值得研究。
“植入”方法
國內節目起步不久的植入式廣告,在國外的模式更加成熟,在植入方式、法規內容等方面都值得借鑒。
韓國的植入廣告。據韓國《亞洲經濟》報道,植入廣告總銷售額從2010年的29.8億韓元增至2013年的336.3億韓元,增幅高達1028.5%。熱播韓劇和熱播綜藝往往擁有強大的引領新潮流的能力。韓國修訂了相關法規,在一定程度上允許電視節目中出現“間接廣告”(即植入廣告),同時嚴格控制播出長度及占總體畫面的百分比,超量植入廣告的作品會受到警告或處罰。
英國的植入廣告。英國和歐盟的現有法律對“植入”提出了很多規定。比如植入范圍里,不允許有煙酒、高熱量高鹽高糖的食品飲料、博彩產品、處方類藥品、嬰幼兒乳制品和武器;具體節目方面,可以在劇集和紀錄片、娛樂節目及體育節目中進行植入,少兒節目、新聞節目、宗教和消費推薦類節目則不能植入。至于英國公共電視臺BBC的所有頻道和所有節目中都不允許出現植入廣告,但其為其他媒體所制作的節目可以植入廣告。觀眾對植入的內容有知情權,所有包含植入廣告的節目必須在屏幕上出現以"P"為標志的植入廣告標識。
美國的植入廣告。美國電視節目的廣告植入,分為廣告植入和捆綁營銷兩種形式。廣告植入是指為了增加真實感,影視劇、綜藝節目使用人們常見的商品/品牌,并收取品牌一定的費用;捆綁營銷是指品牌出資投放帶有電視節目元素的產品廣告,將產品和電視節目捆綁在一起進行宣傳。捆綁營銷是高端的、利益豐厚的方式。美國電視主流的廣告植入,更多意義上是“贈品”,品牌購買了電視臺的廣告時段,如果數額夠大,就可以拿到附帶的產品植入機會。個別情況下,品牌只要付錢就能談成植入。
國外電視人職業地位
制片人的溢價能力提升。在目前YouTube的視頻生態中,制作人因其制作的視頻節目,可獲得近一半視頻廣告分成,如果是收費的視頻頻道,制作人會獲得用戶包月費的一部分。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開出了7:3的高廣告分成比例,來吸引知名的電視制片人加盟,高于原創視頻YouTube五成的比例。
編劇的人才培養計劃。在韓國,電視節目的編劇與導演分工明確。韓國編劇負責節目的環節設計、任務定位、藝人溝通等工作,導演負責呈現內容。因此,編劇對于真人秀的好看程度起著關鍵性作用,是決定一檔優質綜藝欄目誕生的重要人物。在韓國,一個名編劇,通常要歷經初級跑腿打雜,到參與小情節創作,再到成為大劇情的編劇,最終成長為“黃金檔編劇”或“非黃金檔編劇”的漫長過程。整個歷練過程要十年左右時間,因此專業的編劇晉升制度為韓國綜藝提供了高質量的人才儲備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