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若然
張艾嘉,祖籍山西五臺,1953年生于中國臺灣,歷任演員、歌手、導演、編劇、制片人,榮獲兩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影后、兩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后、一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導演代表作《少女小漁》《心動》《20 30 40》《念念》。目前正在籌備《華麗上班族》,任出品人、編劇、監制。
“這部電影是我到了這個年紀,可以嘗試的一點挑戰。”張艾嘉說。說這句話時,她儀態端莊地坐在記者面前,背后放著導演新作《念念》的海報,眼神中帶有母性的溫暖與慈愛。可是她的牛仔褲有個巨大的破洞,大到暴露出大半個膝蓋,也暴露出早年的“嬉皮”情結。她笑著說,“我年輕時就喜歡這么穿。”這位華語影壇著名的“才女”,曾經的叛逆文藝女青年,今年61歲了,比好朋友林青霞還長一歲。某次采訪中途,她戴上了老花鏡。
她所說的“挑戰”,是《念念》這部電影的風格。這部4月17日公映的影片同時成為第39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和第22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開幕影片,她自己也是本屆香港電影節的“焦點影人”。整個華語影壇給了她足夠的榮譽。而《念念》卻沒有完整的起承轉合,甚至算不上一個完整的故事。影片中,三個年輕的男女主人公,跟自己最親的人之間都有解不開的心結。張艾嘉在影片里一反常態,讓故事退隱至后景,營造出散文詩的氛圍。這讓影片從表面上看,更像流行的“文藝小清新”。但電影遠非“小清新”那么簡單,前十幾分鐘讓很多觀眾摸不著頭腦,整個故事時空交錯,虛虛實實。
在一個熱衷于談“超級IP”、“產品經理”的電影時代,做一部有作者意識的文藝片,似乎有悖潮流。不過,老影人用自己的資歷換來了“任性”的權力。正如許鞍華用名聲賭了一把《黃金時代》,張艾嘉也用《念念》小小“冒犯”了一下觀眾。她自己也承認,“這絕不是主流電影,但是它應該被拍出來。”
這仍然是一部打上“張艾嘉”烙印的電影。音樂人姚謙認為,張艾嘉過往電影里最常出現的主題是“與自己溝通”。“這次《念念》借由三位不同性格、性別的年輕人,在生命邁入輝煌之前進行一段自我整理。這又回應了張艾嘉作品最迷人之處:不把題目做大,只從細微處觀看。”另一個印記是經常出現在張艾嘉作品中的兩位愛徒:李心潔和劉若英。李心潔在影片中扮演母親角色,還貢獻了電影中所有的畫作。初為人母的劉若英沒有趕上出鏡,卻用演唱主題曲的方式表達支持。這是她們繼《20 30 40》之后再次聯袂,中間相距十年。
《念念》展示了父子、母女、兄妹、戀人等親密關系的溝通。這些年,看著三個兒子漸漸長大,步入耳順之年的張艾嘉開始關心年輕人的情感出路。在《念念》之前,她已經有五年多沒拍電影。她去演林奕華的話劇《華麗上班族》,給他寫劇本,又謀劃著別的項目,直到《念念》的劇本放到她的桌上。
劇本原作者是日本青年演員蔭山征彥。他和自己的家庭有解不開的矛盾,于是一個人在臺灣待了好幾年,寫下這個劇本。他曾經一個人跑去防波堤,幻想自己跟父親說一段話,后來這段帶有魔幻色彩的情節用到了電影中。張艾嘉看完劇本后深受觸動。“東方人不善于表達感情,兩代人之間有很多話藏在心里,造成很多心結。這些就是縈繞在我們心頭的‘念’。”張艾嘉修改了劇本,特別設計了幾個夢境,“電影里兩代人感情很深,表達上卻比較節制,所以需要用夢境來連通。”有一場柯宇綸與李心潔飾演的母親在夢里相遇的戲,張艾嘉調動整個美工組,從零開始搭建了一個頗有油畫意境的面攤。
《念念》2013年開機,到制作完成,已經是2015年,光后期制作就用了9個多月。制作過程的緩慢對應了影片的舒緩節奏,也映射出張艾嘉目前的心境。她過去總是忙著做這做那,一度很容易焦慮,睡眠不安穩,而讀了美國影人大衛·林奇的《釣大魚》(Catching the Big Fish)這本書,學到他介紹的“超覺靜心法”,逐漸用冥想找回平靜。拍《念念》時,“有云就拍云,有太陽就拍太陽,沒有太陽就等明天。我跟每一位工作人員說,不著急,慢慢來。”電影因而呈現出一種安靜氛圍。張艾嘉覺得,安靜可以帶來更大感受空間,讓情感的力量滲透到心里。
“我們話講得太多,溝通得卻太少了。”張艾嘉不止一次感嘆道。前不久,她去錄制央視節目《開講啦》,跟一位年輕女孩面對面彼此凝視了一分鐘,整個過程沒有講話,直到女孩淚流滿面。張艾嘉相信,情感的溝通是不需要語言的,她把《念念》看做是和觀眾一次私密的情感溝通。她說:“這不是一分鐘的凝視,是兩個鐘頭的凝視,是我和你的凝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