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托馬斯 丁成

在距離德國邊境只有幾公里的荷蘭城市奈梅亨,弗蘭克·普魯伊姆和妻子莫妮克經營著一家汽車修理廠。空閑的時候,他們就來到城郊的瓦爾河畔修房子。
這天,普魯伊姆站在這棟正在施工中的4層房子的頂樓客廳中,視線越過房子前的堤壩,看向河流。55歲的他喜歡這里的風景,“我能看見奈梅亨港口和很多船只打這經過?!?/p>
弗蘭克、莫妮克和他們的4個孩子以前生活在倫特村,位于奈梅亨以北兩公里,瓦爾河北岸?,F在他們在那里的老房子、汽車修理廠甚至街道都不復存在了。一切都被拆毀,以便建起一條200米寬的新運河,為瓦爾河引流。它是總價值為22億歐元的“為河流留空間”項目的34個工程之一。
荷蘭的大部分土地都位于三角洲地區,萊茵河及其支流瓦爾河、艾瑟爾河、馬斯河流經低地入海,數百年來荷蘭人都是通過攔河筑壩來控制河流水量。但是,這就如同把一個超胖的人硬塞進緊身胸衣,不定何時衣服就會爆開。因此更好的辦法是,將洪水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坦然接受,通過加寬河床等方式減小其危害。另一種可行的辦法是建設水池,引入多余水量?!盀楹恿髁艨臻g”項目實施后,自2015年底起,每分鐘將有100萬立方米的水流經萊茵河及其支流流域,卻不會危及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荷蘭要繼續存在下去,就必須阻止北海侵蝕其西海岸。北海沿岸的堅固堤防得益于新建成的綿延8000多米的Hondsbossche海堤——為此,荷蘭人從海底抽起了3500萬立方米沙子,創造出歐洲最長的連續沙丘地貌。它將在接下來的50年內保護荷蘭不受北海洪水侵襲。
人工建起的荷蘭
荷蘭政府洪水和災難保護署的專家亨克·奧文科在海牙辦公。如果海堤崩塌,這里會被淹沒嗎?“我坐在3樓,可能萬幸逃過一劫?!彼⑿χf,“荷蘭有75%的經濟產業受到洪水威脅,我們不能低估風險?!?/p>
荷蘭人生活在3500塊所謂的“圍海造的低地”上,即那些抽干海水并用堤壩圍起來的地區。荷蘭大部分地區都位于海平面以下,這意味著,如果沒有運河和排水渠進行疏散,水會在瞬間淹沒這個國家。
12年來,荷蘭建筑師科恩·奧爾圖伊斯一直在水上建房子。他為來自荷蘭、馬爾代夫、佛羅里達和迪拜的客人設計過房子、酒店甚至還包括一個清真寺。“自然界如此強大,值得人類害怕。但是,如果順應它的規律,就能產生奇跡?!彼忉專盀楹我谒辖ǚ孔??有3個原因。第一個是土地面積緊缺;第二個是安全問題,對一個受洪水威脅的城市來說,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水上;第三是靈活性,一般房子的建造標準是以使用70年為目標,但是新建的房子常常在20年后就會因無法適應住戶的生活需求而被拆掉,這樣就白白浪費了50年的使用期限。相反,如果一棟房子是漂在水面上的,那么你想在哪里生活,就可以把家拖過去?!?/p>
這是一種典型的荷蘭式思想?!叭藗內菀淄?,荷蘭是個人工建設起來的國家?!彼呎f邊指向那條穿過他的家鄉代爾夫特老城區的運河,“城市中每天都在不間斷地抽水,一旦停止抽水,兩到三周后整個荷蘭的水位都會升高。”
幾百年來,荷蘭人一直在努力應對自然帶來的挑戰。奧爾圖伊斯表示:“荷蘭人非常靈活。他們知道,一切都正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每時每刻都會有新情況發生,因此他們能很快適應。”
弗蘭克和莫妮克·普魯伊姆就是一個范例。“第一次聽說擴寬河流的項目時,我非常震驚?!蹦菘苏f,“那時我們還無法想象,這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但是很快我們就接受了現狀,并決定盡力適應,爭取最好的結果。”
不斷增大的洪水威脅
如今,荷蘭人已經學會了如何與水共處,他們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很多荷蘭人都還記得1953年的特大洪災,1836個荷蘭人、326個英國人和28個比利時人失去了生命。
亨克·奧文科在美國待了很長時間。他向城市、州和政府代表提議,如何在東海岸那些被颶風桑迪摧毀的土地上重建房子。“從1991年到2000年,世界范圍內有超過65000人因自然災害而喪命,其中90%的死因都和水有關。”奧文科說。全球變暖影響氣候變化,使得災害更加嚴重。很多地方不僅海平面上漲,而且強烈風暴來襲的危險也在加大,由此引發的大潮和降水將帶來更多洪水災難。
我們能從荷蘭人身上學到什么?來自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科學家布倫登·榮曼研究洪水的危險和防洪成本,為國際組織提供建議。他在去年4月的一則報道中稱,歐盟國家遭受的洪水損失將從目前的約45億歐元上漲到2050年的230億歐元。
“對于歐盟大部分地區來說,海水引發的洪災根本不是問題,相比之下,河流漫過河岸的危險要大得多。一旦海平面上漲,水無處可流,這個問題就會變得更加糟糕?!睒s曼解釋。2013年6月多瑙河和易北河同時泛濫引發的洪水造成了120億歐元損失;在意大利,波河讓整個國家變成了一個“水下國”;克羅地亞、阿爾巴尼亞、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受到波及。
法國是迄今為止最幸運的,巴黎自1913年以來就沒有再經歷大型洪災了。然而,今天巴黎的防洪措施并不會比當時更好,如果不小心防范,一次洪水就可能帶來總額400億歐元的損失。
與洪水共生的荷蘭策略
“為了避免巨額洪災損失,我們必須尋找策略和解決方案,而不是要求援助?!焙嗫恕W文科說。荷蘭人對于防洪有個百年計劃,其中既包括“給河流留空間”這樣的大項目,也包括地方上的小倡議活動。例如在辦公樓地下室中收容洪水,建設地下車庫和所謂的“水廣場”,即在城郊療養院修建可用作微型蓄水池的“可下沉”籃球場。
而為了將這些措施付諸實施,政府代表必須和災民或生活受到防洪措施影響的居民對話?!罢埬屑殐A聽,人們為什么擔心?!眾W文科說。44歲的農民斯坦·弗雷拉克爾斯來自荷蘭西南部的一個“圍海人工低地”。他深知政府人員在和當地居民交流上的不作為。多年前,弗雷拉克爾斯和幾個鄰居一起去參加有政府代表出席的地方會議,會上他們得知,迄今為止保護他們的大壩高度將從6米降到2.5米。
“一個根本不了解我們的人說:‘當河流需要更多地盤時,就會漫過農家院落。我們會疏散人和動物。等他們回來時,再幫助他們修復房子?!备ダ桌藸査够貞浀?。17個農場因此遭了秧,農場的主人們非常震驚,但在短暫的憤怒之后,他們想出了應對之策。兩個農民用土人工堆積起一座小山丘,在上面建立住宅區。1000多年前,農民們就是用這樣的方式保護房子和圈舍的。他們認為,如果那時它能保護農戶的家人和牲畜免于洪災,那么今天也能。
政府注意到了農民們的反應,表示愿意資助建設8個人工山丘住宅區,每個高6米,面積為2公頃。有一半農民離開了村莊,但是弗雷拉克爾斯留了下來,如今他有了一家新農場。120頭奶牛生活在嶄新的牛圈中,由計算機控制的機器人擠奶。弗雷拉克爾斯調皮地說:“這些奶牛產奶更多,而且更加健康——也許是因為它們還從未見過一個脾氣暴躁的農民!”但是這家人在和銀行進行了多年艱苦的談判后才得到了一個如此圓滿的結局:他們必須將抵押金增加到原來的3倍,才能貸到足夠的資金。
“斯坦很樂觀,我則經歷了不少不眠之夜。一再有新問題出現,”他的妻子伊馮說,“但是現在我很高興我們留了下來,這是個漂亮的宜居之地。我們生活在這條街道的第一座房子里,可以看到放學后的孩子們過橋?!碑攩柶鹚梢越o生活在其他國家相似環境中的人們怎樣的建議時,她重復說起目前已經成為荷蘭人信條的那句話:“人必須保持靈活,隨機應變?!?/p>
亨克·奧文科也對此表示同意:“我們必須改變自己。沒有別的可能性,我相信我們能做到?!笨贫鳌W爾圖伊斯則想得更遠:“受到洪水威脅的人,在水上是最安全的。我們應該學會與之共生。未來不是綠色的,而是藍色的——海之藍?!?/p>
[譯自德國版《讀者文摘》]